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毛泽东思想研究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毛泽东思想研究相关记录2935条 . 查询时间(1.755 秒)
毛泽东对阶级的经济规定性的坚持并不妨碍他也把阶级作为一定条件下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组织来看待。关于阶级作为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参与者的问题, 毛泽东有很多的评论, 其中多数是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上层建筑领域的阶级斗争相关。我们首先考察毛泽东关于阶级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冲突参与者的前提的论断。毛泽东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出发明确指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是阶级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组织的前提。
毛泽东认为, 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复杂性。社会的一般发展趋势是旧的阶级被消灭、新的阶级产生并取而代之: 旧的社会形态被消灭、新的社会制度取而代之。但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不是那么“纯粹”。旧的因素会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存活并发展, 比如“奴隶制度的一些因素”会在封建社会中存在。因此, 即使经过了激进革命, 先前存在的社会结构也不能被完全消灭, 旧的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和阶级仍然存在。虽然不再占据统治...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湘潭闭幕。会议由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湘潭大学湘学研究所主办。8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向会议提供了35篇论文,有30多为学者在会上报告论文。这是近几年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办得较成功、有较 高学术水平、符合学术规范且发人深思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毛泽东美国观的价值取向     价值  美国观  毛泽东       2009/12/23
唐洲雁先生的《毛泽东的美国观》(陕西人民出版2009年版)是一本纯历史学著作,它以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以编年史的手法对毛泽东一生认知美国的过程作了目前国内学术界最系统、周密的考察。作者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在工作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优势,把自己多年编辑、整理、研究毛泽东著作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娴熟地运用到自己的著作中,给人以很浓厚的历史感。该书对毛泽东美国观的梳理,给予不同学科研究相关问题...
毛泽东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新的战略机遇期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文化思想中的正确理论仍然是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毛泽东从哲学角度对文化定义的科学论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重要方针,对更好地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文化“走出去”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调整,1961年底至1962年初,农村经济工作中以“共产风”形式表现出来的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基本上得到克服。这不但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干群关系大为改善,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据统计,从1962年起,中国的农业生产开始摆脱困境,主要农作物生产连续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城乡居民生活也相应地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1962年,粮食总产量达16000万吨,比上年增长8....
积累和消费的平衡,在工业建设领域具体表现为处理好国家、工厂建设积累资金和工人消费资金的合理比例关系。在积累国家发展和工厂建设资金的同时,还要顾及到工人的生活。1953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福利不可不谋,不可多谋,不谋不行。”1958年11月,他在一份报告上批示:“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必须同时抓起来。不抓生活,要...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宝贵思想财富。按劳分配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发掘其思想内涵,科学总结其实践经验、是非得失,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毛泽东同志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总体来看,毛泽东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要包括了相互衔接的几个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实施调查研究,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强调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推进理论创新,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进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前后接续、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同时,又根据时代特征、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有机地融为一体,将继承与坚持、发展与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
西藏“六年不改”方针,是由毛泽东提出并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议论才决定的。从1957年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讨论和研究了西藏工作问题,指出西藏今后在六年内不改革是肯定的,这是对外已经宣布了的,内定不改的时间还要长,可能第三个五年计划之内即11年不改。
在封建农奴制度下,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既统治又代表着西藏,因此,西藏实行民主改革,既要做好群众工作,又要做好上层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工作。能否实现西藏民主改革,关键在于当时西藏的上层统治集团。1952年4月6日,毛泽东在《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中指出:“要用一切努力和适当办法,争取达赖及其上层集团的大多数,孤立少数坏分子,达到不流血地在多年内逐步地改革西藏经济、政治的目的。”[1](pp.62~63...
西藏民主改革的对象就是黑暗、落后、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目的是把农奴制的西藏改变为人民民主的西藏,由此决定了西藏民主改革的性质。1954年11月22日,西藏工委宣传部提出“目前西藏所进行的一切改革(包括将来的土地改革)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中央于1955年9月4日答复西藏工委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已成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国内各民族也只有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高度的发...
西藏民主改革是西藏在和平解放的基础上由封建农奴制到人民民主的历史性变革和发展,是西藏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里程碑。这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西藏和平解放后不同阶段的实际,正确认识和处理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社会基础、时机与条件、策略与步骤以及性质与前途等问题,并依此相应地作出和平协商、“六年不改”、赎买和“稳定发展”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和实现的。正是在这一历史进...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一直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民生问题上所取得的经验和共识,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的高度体现;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