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库 史学史相关记录182条 . 查询时间(4.472 秒)
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傅斯年     傅斯年       2007/12/26
自中国现代史学发端以来,与这一史学形态一同成长的人们就开始了“中国当代学术史”的书写。这些历史亲历者的叙述和观察从某些角度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具有特殊的价值。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却往往是棺已盖而论难定,随着时代变迁,他们一再被后人重新演绎和改写。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中的傅斯年便 经历了这样一个幅度较大的改写过程。通览有关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诸多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在近一个世纪的...
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     社会主义       2007/12/26
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出世之前,世界上已经存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说。著名的有以圣西门、欧文、傅立叶为代表的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及以赫尔岑、车尔尼雪斯基为代表的俄国空想社会主义。 人们注目西方与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研究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注视中国“草根”的空想社会主义,这就是中国“儒家社会主义”。回顾中国有关评论“儒家社会主义”的学术史,可以看到较早有郭沫若发表《马克思进...
先生已上白云间          2007/12/26
冬逝春来,先师郭圣铭先生溘然远行,不想已倏忽一年了。先生虽届九旬,步入风烛之年,然乍一闻悉从大洋彼岸传来的噩耗时,仍不免心头一沉,顿然语塞,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郭先生,人们叫了多少年,他是当之无愧于“先生”之称的。这里的“先生”,可不是现如今三教九流可以到处乱喊的那一类,而是流行于特定圈子里,是那种专对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中老年知识分子的传统尊称,由来久矣,即便在盛行“同志”称谓的年代里,也不曾...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研究视野的创新关注不够、自我反思不足等。因此,史学史研究要善于应对史学领域内外变化的挑战,呼应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促进传统史学研究视野的转换,提升传统史学的研究水平,探寻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传统的史学史研究模式略显保守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史学史已成为一块成熟的“领地”。不过,由于圈内学人“闭关锁国”...
齐思和先生的会通之学          2007/12/26
齐思和先生是我国20世纪的著名史学家,是世界中古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学识渊博,贯通中西古今,尤精研先秦史、晚清学术思想史、乾嘉考据学和世界中古史等。他又深得历史理论之要旨,融会中西、纵横古今,多所发明。 齐先生注重比较研究的方法,提出要“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外国史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但他的这种中西比较、互证的方法,并不是“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比较”,而是有其严格的...
现代浙东学人王仲荦的史学成就          2007/12/26
自从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逐渐崛起,宁波地位则不断下降。要发展,到上海。一代代优秀的宁波人纷纷附到上海定居,于是,就有了近代著名的“宁波帮”。20世纪宁波在政界、商界、学界的精英分子,多出在上海滩宁波人的后裔。本文的主人公王仲荦(1913-1986)正是典型之一。他是宁波余姚人,20世纪中国著名史家之一。关于王仲荦学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除了弟子的回忆文章外,介绍研究文章才二篇[1],大有...
本报讯 近百年来,有不少反映各朝各代历史的断代史著作先后问世,但由一家出版社独立出版完整权威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却从未有过。上海人民出版社历时半个世纪,历经三代编辑薪火相传,终于完成了这套体现中国史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史学出版工程。该系列专著将于近日整套推出,全套共13卷16册1000万字,堪称白寿彝为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的姐妹篇。“中国断代史系列”出版以后,与《中国通史》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构成我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 美国的 “统一的价值体系” 处于崩溃的边缘。新社会史应运而生,向长期统治美国史学界的“统一性”发起冲击。新社会史家强调多元文化的美国中各社会集团的特殊性,特别是族群特性。他们反对精英垄断的政治历史,努力建立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构成的“自下而上的历史”。新社会史学在史学目的、理论、方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出现很多偏差。特别是对多元文化、多族群特...
韩愈在《答刘秀才论史书》中,提出“作史者不有人祸,必有天刑”的说法,历为人所诟病。考察《顺宗实录》,可以确知这并非是韩愈自己的修史态度,更并未因此在与柳宗元的友情上投下阴影。此书实为处于唐代史馆与政权核心密切结合、原始材料不俱可信的尴尬境地中的愤激之言;同时,亦体现出韩文风格中好发骇人之论的一面。
唐修《晋书》取材《世说》,一直为人诟病。其立论标准,分别基于史料采集与史传编著两个视角。但是,就前者而言,唐修《晋书》取材《世说》,恰恰不是“做错”而是“做对”了;就后者而言,它却是做得“不够”、“不好”。究其原因,在于“诠次旧闻”有余,“裁成义类”不足,因而见事不见人,有史而无传。作为“史家极则”,“传以志人”,必须传人传神,唐修《晋书》取材《世说》,以其成功与不足,为后世留下了双重的借鉴。
唐修《晋书》采用《世说》入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公案,其褒贬毁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入手,在取舍与剪裁、统整与编排、订补与训释、赞润与篡改等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晋书》对《世说》的采撰实况,认为唐代史臣基本上是把《世说》作为一般史料来看待和处理的,其采撰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恰好说明《世说》在唐代业已成为一部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通俗经典。
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西方已讨论了两百多年,在中国也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西方史学家提出,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就有希望得到科学的结果。二十世纪初,中国新史学兴起。史学家们大量引进西方的史学理论,关于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能否成为科学的问题也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或可以成为一门科学。有人认为历史学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或其他学问...
中国史学会受国家嘉奖           2007/8/3
日前,民政部做出关于表彰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的决定,中国史学会等540个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获“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决定指出,民间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民间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已遍布全国城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广大民间组织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
正确对待海外史学研究方法           2007/8/3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史学研究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发生了某些变化。有人认为这与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有关,甚至还有人认为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对推动中国史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不完全同意这些看法。 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纯,既有积极作用,也必然带有负面影响。有些当时好,但过一段时间也许会发现其不足与弱点;有些一时似乎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逐渐会感到其有足堪回味的...
马大正参加“中国史学界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做题为《开局顺利、任重道远———国家清史纂修简况》的学术报告,并当选为中国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