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相关记录287条 . 查询时间(0.141 秒)
在清末军事改革过程中,地方上时常爆发军界冲突、军民冲突、军警冲突和新军革命等风险事件,加剧了当时的军界危机和社会危机。作为新设立的省级军事总机关,各省督练公所成为地方上应对清末军事改革风险事件的主体机构,负责事前防范、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工作。尽管督练公所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应对措施大体能够控制局势、平息事态,但存在风险意识淡漠、防范措施不周、应急预案缺乏、善后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省级政治制度是联通中央与地方的枢纽,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凸显。为进一步研究、探讨近代中国省制变革与国家治道的内在理路及其经验教训,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史学月刊》编辑部主办,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承办的“从清末省制新政到中共省委制建构的历史...
1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了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22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平台、清史研究所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的“清末社会调查与社会文化变革”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习惯卷”“文教卷”展开讨论,就清末社会调...
清末预备立宪背景下,地方各省纷纷成立咨议局,接受新思想熏陶的士绅多加入其中。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拥有较强的参政意识,率咨议局与巡抚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清季官绅冲突的原因由多方所致,既有宪政支持下士绅权力扩张的因素,又有立宪进程中制度不完备的因素。为从制度上保障绅权扩张,谭延闿迫切希望加快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反对“皇族内阁”失败后,谭延闿对清廷由希望变为绝望,并最终倒向革命。
伴随着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转折与演变,儒家自然哲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当中,被称为“天崩地裂”的明末清初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阶段。
科举停废后,优拔贡考试作为清廷的善后之策,吸引大量士子参加。川籍士子彭阜成《庚戌北上日记》,从微观视角呈现出普通士人对拔贡朝考的观感,通过其视野、行踪,探讨清末士子在北京城的流动,游走其间的心态,并深入清末新政的背景了解优拔贡考试生活的实态。彭氏详细记录了他在皇宫内考试和入朝觐见的过程,以及居京期间的交际、购物和休闲活动,他以外来者的视角审视清末北京的日常与变动。赴京应考不仅为彭阜成提供了宝贵的仕...
清末科举改制,首场试史论,二场常考西史,以致读书人纷纷瞩目史学。改制章程一出,书场坊肆看准商机,采用新式广告宣传,印刷大量史书。场前史类书最是畅销,时人多批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但活跃、多元的市场也为史书出版带来了新气象,删减版史书因便于考试之故迅速占领市场,“不得法”的兔园史册已令乡陬学子大开眼界,西史书籍因与考题关联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新史家对史书市场乱象的批评又促进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角逐使东北地区出现了“殖民”教育危机,东北教育改革作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举措,由封建性被迫走向半资本主义半封建,加之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东北封禁的打开,使得东北地区的教育逐渐呈现近代化的特点。随着东北三省建省及行政体制的变革,锡良在东北施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推动了东北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从而影响了东北近代教育的发展。
晚清的通商开埠问题曾引发近代中外战争,经历了从被动开埠到主动开埠的过程。清末中美关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近代开放的两条道路之争,即独立自主开放同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开放之争。同时,它也表明尽管美国对华奉行相对友好的门户开放政策,主张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但美国政府无意放弃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并不愿看到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开放道路,平等对待中国。
姓名:周末(系副主任) 专业:实证产业组织、竞争策略与政府管制 系别: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系 职称:副教授 教育背景: 2003年9月-2007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007年9月-2009年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9年9月-2010年12月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联合培养项目; 2009年9月-2012年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世纪40年代末,法国七月王朝面临挑战,政界充斥着政治斗争,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经济危机和后来的萧条使各行各业遭到重创,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舆论界爆发了针对贸易原则的激烈论战。这场论战并非纯粹针对经济的辩论,而是大革命以来难以弥合的政治裂痕在经济层面的投射:支持1793年宪法的激进派与对1789年原则有好感的温和共和派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整个19世纪上半叶,法国自由主...
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最大规模的生命灭绝事件,造成海洋中超过90%以及陆地上超过70%的物种消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梦涵博士以高精度硫(S)同位素分析为主要手段对澳大利亚悉尼盆地的二叠-三叠纪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喷发产生的硫酸盐气溶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沉降是陆相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的重要因素这一新观点。相关研究成果2022年6月7日以“Sulfur iso...
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牧副教授撰写的论文《饮水、深井与氟齿病一全球化视野下清末民初天津地下水资源开发及影响》在《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发表。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天津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章认为,1860年天津开埠建立租界,受全球流行性疾病和卫生革命影响,租界中的西方人出于自身卫生安全而在天津寻找新的清洁水源。他们改革了天津的供排水设施,建立了第一套自来水系...
“地理想象”(geographical imagination)即对世界或某一地域的自然环境及人文要素的观念认知。这一概念最早为美国地理学者约翰·赖特(John K.Wright)提出,意指一种思想过程:人们对位置、环境、资源等地理现象展开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对自然、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地理想象的变化与政治思想史的两次大变革密切相关: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本土地理视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