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相关记录287条 . 查询时间(0.259 秒)
清末社会吸食纸烟风气盛行,中国产生了大量烟民,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对纸烟危害的 逐步认识和了解,人们开始发出戒吸纸烟的呼声.1907-1908年,清政府学部两次通饬各省,禁止16岁以下 未成年者吸食纸烟,揭开了中国禁吸纸烟运动的序幕.到1911年,中国出现了以社会动员为主的更大规模的 禁吸纸烟运动.由于动员充分、说理透彻、形式灵活,许多人都在这场运动中戒了纸烟,清末禁吸纸烟运动的 成效...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通类别。不通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野蛮”和“半野蛮”(“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从而建构...
很多人知道我在做休闲研究,并问过我这个问题,甚至说我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我想这是人们对于休闲认识感性化的结果。其实,休闲和休息是不相同的。 在过去,人们通常将时间分成两大段,一个是工作时间,剩下的时间则笼统地称为休息时间,其中包括吃喝拉撒睡、恢复体力上的疲劳的休息、闲暇、消遣以及参加其它各类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体力,以利于第二天继续劳动。这是符合生产力水平低的社会阶段。
张节末,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国际文化学系教授,先后获得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和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代表作《禅宗美学》。研究方法上以哲学美学为基础,文史哲交融,重视中外比较,重视史的追索,重视做学术个案。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古典美学与人格》《中国古代审美情感原论》《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从陶潜的“化”到王维的“空”:晋至...
清末民初,由于中原地区灾荒匪患盛行,大量汉人生路已绝,他们纷纷涌入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但因其乃是逃荒之举,因此,对移民的救济就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于是,各级政府、慈善救济机构和沿线运输机关在移民的招集、输送、安置等方面采取了种种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了成千上万的关内农民顺利移至黑龙江。这不仅使当地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更使得黑龙江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导致日俄所谓“满洲问题国际化”落空...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近日发布2012年第四季度全国103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历史常常需要探求真相,尽管这只是希罗多德传统而受到修希底德传统的批评。对中国史、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反思困难也常常在于顾颉刚所说的“层累的”积淀。但反思历史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知古而鉴今的原因外,对法律传统的反思更为重要是,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的缺失究竟何在。同时,如何对历史进行反思也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思想框架,一个人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反思,最好地折射了这些原理...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围绕着财政体制的再造,清中央政府旨在高度集权,地方政府意在固化地方财权,而立宪派大力彰扬国民财政权。在复杂的三方博弈中,立宪派所预期的现代财政体制并未出现,但是立宪派首次将民主、法治和自治等理念引入财政领域,大力彰扬国民的财政参与权、自主权和监督权,催生了财政民主主义的中国萌芽。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为了救亡图存,清政府开始大力提倡国人赴日留学。清末新政开始之后,山西籍留日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且逐渐形成了极其浓厚的民族意识。1905年山西人民收回矿权运动爆发,消息传到日本,山西留日学生积极行动,从致电政府、向民众写公开信、创办报刊撰文抨击出卖矿权的无耻行径,直至李培仁以死抗争及之后的纪念活动,其影响逐渐扩大,最终于1908年取得胜利。清末山西留日学生参加收回矿权的斗争不但维护了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课件第十讲 清末新政。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思想史(古近代)课件第六章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清朝前期至中期)经济思想。
20世纪末以来拉美一大批左派政党领袖和政治人物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组成了左派政府。以巴西的卢拉政府、智利的巴切莱特政府和乌拉圭的巴斯克斯政府为代表的左派政府执行了温和的改革政策,而以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政府、玻利维亚的莫拉莱斯政府和厄瓜多尔的科雷亚政府为代表的左派政府执行了激进的改革政策。两种不同左派政府执政模式和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党体制化程度的差异。经济环境的限制是温和左派政府采取稳健政策的重要...
1910年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议决的宣统三年预算案,是民意机关首次对朝廷收支进行监督和审核的历史事件。经过这次常年会的讨论,国会的预算审查权的确认得到了宪法意义上的表述,说明在中西议会的产生与发展史上,财政预算问题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政院的设立,与清朝统治者认识到议会政治对于缓解国家财政困窘的突出意义有关,其对宣统三年清政府的各项财政支出的全面审议与对原预算的核减,也与当时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的...
近年来, 国内史学界对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比较而言, 对这次政策转变的背景的探讨则显得较为薄弱。一些研究成果虽然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一些有关的因素, 但这些因素对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尚缺少深入和系统的论述。①本文就是针对以往研究成果中的不足, 通过探讨60年代中期到1968年末的中国安全战略、外交政策和中越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