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专门史 >>> 政治史 思想史 文化史 科技史 社会史 城市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历史地理学 方志学 人物研究 谱牒学 专门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专门史 环境史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1.246 秒)
中国环境史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与环境史相关的研究主要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环境缺失”是一突出现象。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环境史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环境史已具备了作为一门学科而从自然科学和传统的历史地理学中独立出来的强劲势头,其学科理论体系也基本成型。在环境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国学者围绕什么是环境...
中国环境史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与环境史相关的研究主要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环境缺失”是一突出现象。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环境史研究方面有很大的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环境史已具备了作为一门学科而从自然科学和传统的历史地理学中独立出来的强劲势头,其学科理论体系也基本成型。在环境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国学者围绕什么是环境...
岛屿太平洋环境史尚处于初创阶段。相关研究主要从西方“他者研究”、殖民扩张需求及二战后本土学者对西方“发展战略”反思的知识与现实基础上产生。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学者逐渐摆脱“他者研究”倾向。随着二战后太平洋研究机构的建立,本土学者异军突起,在发觉自身历史独特性的同时,深刻反思西方“进步观念”、“发展战略”等,并为岛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然而,初创中的研究仍存在“零散混乱”、欠缺对现实社会环...
环境史在中国尚属一门新兴学科,各领域学者从各自学科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同时,中国学术界在吸收国外环境史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分析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既有成果和不足,展望中国环境史研究前进的方向。
读何炳棣的书,对他关于自然科学文献的深入阅读非常佩服。今天会议的主题既包括了社会、经济,又包含了环境与历史,其实正是具有了跨学科的意图,即研究历史的时候从局部到整体,研究整体史。研究环境史不同于研究中古史、隋唐五代史,环境史研究是一种边缘研究,何先生的研究可以说是开山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路。 在中国,环境史研究很热门,成为1996年的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但是在我看来,现实状况还是比较混...
这是一篇对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的评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伊懋可的环境史概念、理论基础和本书的分析框架,认为它是经济史、科技文化史和环境史的有机结合。第二部分分析它的史料和方法论特点.史料方面引人注目的是诗歌、传教士回忆录和多种语言研究成果的吸收.在方法论上主要使用了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三部分提出了三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分别是人口增...
本文在嘉兴、湖州地区圩田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与土壤的生态关系进行了分析。自五代时期,这里的圩田与水稻土就形成了,随着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圩田的土壤结构也不断得到改良。水利、水旱轮作和大量施河泥,对良性土壤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高肥力水稻土甚至对技术形成了依赖,不进行精耕细作,土壤往往会由活变死。唐宋以来,这一地区的圩田土壤支持了中国传统时期最高产、最发达的农业。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史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以及环境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环境史是在战后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是意识变革的产物;现代生态学为环境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对环境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世界历史2006.3 20年前,当《土地的变迁》①(正文以下部分,将该书简称《变迁》)出现的时候,它为环境史学科所展示的广阔希望就在于说明“何物非我”及“我是何物”。它不是另一部关于资源保护运动的书,不是一个重复追述从进步时代到新政,再到战后环境保护主义的故事。那是一种业内每个人都能够意会的历史:是等同于政治、利益集团、权力和意识形态、立法争论的历史。克罗农的这本书中没有法案(bills)。《...
2005年08月09日15:10   虽然国内外学者们对环境史的定义尚无一致的意见,但他们基本认定,“环境史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史”。笔者以为,环境史研究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应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本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在肯定环境史的独特性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与一般史学分支尤其是政治史内容的密切关系。   如果再仔细考虑,人与自然的互...
环境史研究的人文取向     环境史       2008/1/11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5/30 环境史研究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史学作为史学家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学术回应,成为现代环保主义的组成部分。二是环境史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同时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创新点和生长点。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
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空间范围,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但是不包括社会环境。生态中心论的提法忽视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矫枉过正。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是环境史研究的两大重点。历史地理学、农史林史水利史的部分内容属于环境史,它们与环境史各有侧重,不能等同为一。考古学扩大了环境史研究的视野。环境史与上述学科的关系,体现了环境史跨学科的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根深蒂固的静止世界观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消极影响,再加上人类对自然的生态价值缺乏认识,自然长期被历史学家所忽视。自19世纪后半期,一些美国学者尝试将自然纳入历史的写作范畴。经过长时间摸索,这一努力日臻成熟,集中表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环境史环境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畴,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它还可以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理论问题重新做出解释。
公共史与环境史     公共史  环境史  汽车环境  正义运动       2008/1/10
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马丁·麦乐西在北京大学就公共史和环境史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介绍了公共史在美国的兴起、发展及其与学院派历史的异同。在谈到环境史时,他主要介绍了两个内容。一是汽车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认为汽车不但塑造了美国的城市,还改变了美国的景观。二是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认为从民权运动借鉴的权利观念为环境主义运动吸引了新的支持力量,扩大了它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改变了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
尘暴与环境史     环境史       2008/1/4
就在自南而北的SARS恐慌肆虐着2003年春天的北京城时,近年猖獗的沙尘暴却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往年满世界的尘土飞扬一变而为似乎让人有些陌生的和风丽日。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以异常醒目的标题,隆重推出了关于沙尘暴问题的一组文章,如《沙尘暴——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沙尘暴的杰作——黄土高原》、《沙尘暴: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被媒体“妖魔化”的沙尘暴》等。这些文章根据环境化学、海洋生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