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相关记录22条 . 查询时间(0.173 秒)
6月4—6日,“唯物史观与建党百年”高端学术论坛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分会2021年年会在嘉兴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会议。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
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的遮蔽,辩证法几乎完全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了,但辩证法本身恰恰要求超出并克服这种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本体论上意味着:事物自身的活动。这个自我活动者乃是作为实体—主体的绝对者。而当绝对观念论的思辨辩证法陷于瓦解之际,马克思经由一个本体论革命而拯救了辩证法,使之重新建基于“实在主体”之上,而这个自我活动的实在主体乃是“既定社会”。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地生存于...
卢卡奇的《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写于1919年3月。在这篇文章中,卢卡奇分析了当时的庸俗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走向教条主义的方法论缺陷,阐发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具体性。卢卡奇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和马赫主义的方法论有两个根本的缺陷:其一,把方法与现实、思想与存在分离开来,背离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本质:改变世界;其二,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对抗性质,把马克思...
要重读马克思的《关于〈哲学的贫困〉》可以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组成部分”。在当今我国理论界,研究马克思理论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马克思学的文献研究方法,一个是定义阐述法或由此衍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解。这两种方法因方法不同,结论也是各异的。本文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提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结果使人和自然都受到了严重伤害。马克思的劳动观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不仅为我们超越工业文明和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开辟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研究生态文明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同时为我们确立了有效消除生态危机的实践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来,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有着持久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深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仍然比较薄弱的领域。近读臧峰宇博士撰写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以人学为视角的当代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深感此书不仅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思路和重要方法。显然,臧峰宇在这里讨论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教科书上的概念,后者往往受制于...
本文的目的是对马克思晚期著作中使用的方法作一清晰而彻底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八种主要的方法论特征:唯物主义、实践、批判、“经验主义”、抽象、倒置、辩证法和“本质主义”。它们是马克思成熟方法中的决定性成分,代表了他研究历史和社会的方法的特征。马克思使用这些术语时究竟意味什么,我将对之加以阐明。我的说明,与其他人的解释是不同的。以1845年为界,把马克思著作划为早期和晚期,是一种标准的划分。在本文里,我...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本体论的辩证法”、“认识论的辩证法”、“实践论的辩证法”和“生存论的辩证法”。我们要追问的是:生存论转向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趋向,为什么现代西方哲学在其中倾向于拒斥甚至否认辩证法,而我们却能够对马克思哲学作出生存论的辩证法解释?何以言说马克思哲学区别并超越于现代西方哲学?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是确认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世界”概念,辨析马克思视域中的...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批判传统的理性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这三者处于内在的统一关系中。二是如何处理好文献、思想与历史的关系。今天阅读马克思, 更需激活马克思哲学中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而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之中。三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及其思想文化史, 真正做到从马克思走向当...
自近代哲学以来,没有什么思想比“形而上学”更遭人(尤其是宣称要开创一个哲学新时代的人)批驳和唾斥的了。形而上学在当今时代如此时运不济,据说它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硬伤”:一是与科学对立,二是与人性相悖。科学是实证的,它安身于经验证实了的确定性(知识论所推崇的“真理”),形而上学则是玄思的,它立命于超经验演绎了的确定性(本体论所执著的“真实”),这种确定性往往鄙薄经验证实了的确定性,固认凡经验中...
偶然性概念虽然在古希腊晚期思想家那里就得到了较系统的论述,但它的人学背景却一直未得到后世的重视。马克思正是从偶然性概念的人学背景出发,突出偶然性概念与人的自由、尊严的内在关联并直接提出了“偶然的个人”的概念。本文正是从提出“偶然的个人”这个问题出发,考察了马克思从肯定个人的偶然性、抽象的个人(即“偶然的个人”)转向批判、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思想历程,同时分析了造成这一思想转向的内在原因。
目前所使用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表达形式上都高度认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第一的观点”。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最大成果。究其原因,这固然与当代中国社会深刻转型所提供的现实推动分不开,但从学术因由来考量,理当是为了切近地把握和凸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依据如此之学术承当,我们今天在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时,必定需要充分估计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分殊,而且是关乎于存在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新世界观”并不停留于构造一个理论原理的思辨要求上,而是把原理化的哲学思考转变成切入时代问题的“思想的闪电”,参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马克思明察,“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于是,马克思阐发的“新原理”,在引导时代愿望的过程中,就决定性地以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为旨归。这究竟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呢?我们首先需要辨明马克思所说的“世界”。 传统的观点...
海德格尔基于深切领悟此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实现了诠释学从理解的“技艺学”到“一般诠释学”或“基本诠释学”的飞跃。马克思发现了人是通过自己的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的,便深入于历史的本质性维度,达到了对于人的生存历史性的承诺。由海德格尔之于诠释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关于马克思“历史学”之优越性的洞见想过来,马克思先期洞察诠释学之真理乃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