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政治学 >>> 国际政治学 >>>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史 国际组织 外交学 外交史 国际比较政治 美国政治 英国政治 法国政治 德国政治 日本政治 俄罗斯政治 欧洲政治 北美政治 亚太政治 拉美政治 非洲政治 中亚、西亚政治 国际政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国际政治学 思考相关记录86条 . 查询时间(0.371 秒)
2023年11月19日上午9:00,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部边疆讲坛第74讲在雁塔校区崇鋈楼三层敏行厅开讲。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所执行所长宋志辉主讲,讲座主题为《关于当前国际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以南亚研究为例》,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马强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本讲座回顾1978年到1991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及领导人的决策思考,解读中国的对外政策是如何从“革命”为中心过渡到以现代化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转型”在大国外交、地区安全等层面的含义。
近来,英国对华政策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越发凸显。英方就南海问题发表了颠倒黑白、蓄意挑拨地区国家间关系的错误言论。
东方外交史研究在国内蔚然兴起和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把东方外交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加以长远规划和建设,是当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在具体行动上的展开,是一项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有着总结前代、启迪后人的时代特征。十几年来,国内学者使用东方本土资源和东方史观,根据文化发展的需要对东方外交史学科体系进行了构建,凝聚新的精神力量,诞生带有新鲜活力与巨大感召力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
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合作日益紧密,中国对印度洋的安全需求同步上升。同时,国际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将战略重心从反恐转向制衡 “战略竞争对手”,试图联合日本以及印度洋域内大国印度和中等强国澳大利亚,通过 “印太战略”和“四国机制”制衡中国。
2020年10月1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沈志华应邀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在主楼600会议室作了题为“从历史看现实——对美苏冷战起源的思考”的讲座。本次讲座系我校京师史学名家前沿系列讲座,也是历史学院“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主要发达国家国情系列讲座”的第十四讲。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形势与政策”小组共同承办。历史学院陈奉林教授担...
闽江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件第四讲 国际热点问题专题之二中东北非政局及其思考
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ꎬ 在中国的非洲人社群不但成 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ꎬ 而且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ꎮ 中国存在 各种各样的非洲移民社群ꎬ 如商人、 留学生、 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等等ꎬ 留学生是其中的第二大群体ꎮ 尽管是否可将国际留学生视为移民仍然存 在争议ꎬ 但大多数学术文献都认为他们是移民的一...
为纪念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分会成立30周年和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由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分会、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法国研究30年:中国学界的关注与思考”研讨会于2015年6月13-14日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研讨会旨在呈现30年来中国学术界在法国研究领域所积累的学术成就,展望中国学界法国研究的未来发展。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基本完成制定工作,关注焦点正转向后续执行和监督,这很大程度上需要强有力的全球伙伴关系加以支持。对中国而言,参与2030年议程的全球伙伴关系意味着对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在收益方面,中国的实力决定了物质性收益较小且领域有限,但在非物质性收益方面可能有较大潜力。相比之下,中国需要为全球伙伴关系贡献更多物质性公共产品,但非物质性特别是思想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可能会遭到抵制。因此,...
“霍尔丹原则”作为英国政府科研经费分配所遵循的传统理念,一向被科学界视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但有关各界对该原则一直存有争议。所谓“霍尔丹原则”,即指资助研究项目的决定权最好由研究者掌握,对其争论的焦点是大学团体和个人研究的动机与目的同政府、企业界和商业界研究需求的差异:政府主张将更多的科研预算资金投入到能使经济发展受益的研究领域,加强知识的转移和成果的转化;反对人士则认为,要保持高质量的...
斯大林是2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人物之一。自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以来,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在俄罗斯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近几年来,适值斯大林逝世50周年(2003年)以及斯大林诞辰125周年(2004年)之际,俄罗斯又掀起了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功过是非的热潮,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同时,这股“重评”热潮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周边外交再思考     周边外交  亚太再平衡       2014/4/23
中国的周边外交亟需进行战略转型和调整,任何的应对之策不应再是应景之作,也不应再是应急之需,迫切需要的是应用之备的战略思维和政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仍有一个互相调适的过程,需要在解决分歧中确立自己的立场定位,在应对矛盾中确立自己的观念认知,在机制构建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中国的周边外交结构矛盾在中国与周边的相互认知差异,深层矛盾在发展、安全与主权利益之争,根本矛盾还是中美亚太主导权的博弈。
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MDGs)即将于2015年到期,国际社会有关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讨论正日趋热烈。目前,围绕2015年后议程的讨论呈现出三个潜在对中国不利的趋势:相关讨论集中于应对当下的政策危机,MDGs及其经验与教训面临被淡化的危险;相关讨论过于关注宏大的国际规范设置以期主导全球长远发展方向,可能导致发展目标与价值规范的相互脱节;相关讨论过于关注发展的手段或条件,试图通过隐性手段将政治和...
对中国外交而言,国际关系正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转变,中国自身及其与外部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开创中国模式,日益与世界融合,并被视为变化着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变量。 身处这一历史转折期的中国外交战略,需要在自我角色定位、战略姿态和中长期目标等方面实现重大转进和提升。 中国未来国 际战略要把握世界发展变化大势,找准自身定位,以新观念、大思路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