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天人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0.057 秒)
儒家之道源于历史,形成了以历史的经验理性来思考和解决"天人之际"的形上之学问题的独特思路。董仲舒之"道"是一个可以行之万世而无流弊的绝对真理。他由历史引申到形而上的层面,以《春秋》公羊学为出发点,在天人关系的构架中提升出王道政治的精义,诠释其王道观以及正、元、仁等核心价值观,试图重建王道理想。其王道政治有二重性:一方面君权神授,屈民伸君,树立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以民为本,屈君伸天,以天限制君主权...
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是“天人同构”。这一宇宙意识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本体认识;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终极追求;决定了中国艺术的整体风貌;决定了中国艺术基本的创作方法;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审美的基本认识。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品性和特征。
工业文明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面貌,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原来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现在被“物”化了;人类在不断增强认识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观便为世界环境运动所称道,甚至被簇拥为一面环保旗帜。问题是,这面旗帜能够引导人们克服现代环境危机吗?它本身有过弥补中国古代环境状况的业绩吗?它的实际效用往往语焉不...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天人之分到战国末期才由荀子提出。然而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中有《穷达以时》一篇,其中明确提到天人之分。据发掘报告,竹简的年代在荀子以前。这样看来,天人之分并非始于荀子,而可能是早期儒家的一个基本看法。那么,竹简天人之分的内容如何?与孟子、荀子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思想史上具有何种地位?透过竹简,我们将对儒家天人...
可持续发展是不久前才明确提出并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问题。它首先似乎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生态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以及能源减少、资源匮乏等危机而提出来的对策,但实际上已涉及到人类文化、人文价值等深层问题。很明显,这些危机的出现,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哲学上说,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不能不深思,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解决,才能促...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朱熹语),这己经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是,《周易》中记录着先民们极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涉及到哲学与文化的许多问题,体现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智慧。从一定意义上说,《周易》是总结我国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它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母胎,其后二千多年的中国哲学,特别是作为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天人合一论”,就是从...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件第三编第七章 刘禹锡、柳宗元的天人哲学与历史观。
几个月前中国舆论界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敬畏自然”还是“以人为本”之争。环保活动家汪永晨以“敬畏自然”来抨击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环境破坏,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则用“以人为本”来批判“绿色原教旨主义者”不讲科学。但有趣的是,这场“天人关系”之争尽管在意识形态上或曰“主义”上似乎针锋相对,但落实到具体案例或曰“问题”上,双方似乎没有什么交锋:汪永晨以谴责三门峡之类“人祸”工程来表明“敬...
天人关系与人的生存     生存    天人关系       2008/7/11
“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恩格斯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提升和超越,不断弘扬理性和创造智慧的历史。然而,理性和智慧在给社会带来进步,使我们享受当今时代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凸显出了人类的迷茫和困惑。时下学术界争论比较激烈、意见分歧较大的人类生存话题便是这种迷茫和困惑的表现。生存哲学的讨论旨在为当代人类生存方式提供一种崭新的思想和理念,促进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生存哲学的讨...
中国天人关系与中国园林艺术的生成           理性  园林       2008/1/12
本文以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生成是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在殷商及其以前人对天地鬼神的畏惧时期,中国古典建筑以亲悦鬼神为目的为特征;在周及先秦两汉人对天地鬼神的敬而远之的时期,古典的园囿象天而建制,充满着趋吉避凶的功利主义理念;在魏晋以后的玄学对自然的祛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建制有了美的法则,形成了自己追求意境、追求幽曲的审美风格,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熟;在近代以来的科学主义对自...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2008/1/7
在古中国人关于“道”的学问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天人合一”的观念。实际上,可以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看作是古中国人关于“道”的学问的核心问题。而且,“天人合一”与近现代哲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这也意味着古中国人的“道”的学问与近现代哲学可以最终在“天人合一”的旗帜下融合起来、统一起来。 然而,中国人的“道”的学问与近现代哲学还是有所区别的,且其最主要的区别在各自的开端就以方法论的...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一)     生态伦理       2007/12/20
【内容提要】笔者认为,董仲舒阐述其天人感应理论的专著《春秋繁露》,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但字里行间闪烁出光彩夺目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虽然产生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社会,但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生态保护,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汉儒董仲舒(前179—前104年)立足于汉武帝“求天命与情性”(《汉书.董仲舒传》)的政治需要,通过自己三年“不观舍园”(《史记.儒林列传》)的苦心冥思,...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二)     生态伦理       2007/12/20
民如子弟,不敢自专,邦如父母,不待恩而爱,不须严而使,虽野居露宿,厚于宫室,如是者,其君安枕而卧,莫之助而自强,莫之绥而自安,是谓自然之赏。自然之赏至,虽退让委国而去,百姓襁负其子,随而君之,君亦不得离也。故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立元神》)显然“自然之赏”是国君以德治国的产物。董仲舒这里讲的“以德为国”正是对其天地伦理观的具体运用。这里的“德”,董仲舒...
天人感应与生态伦理(三)     生态伦理       2007/12/20
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变而有常……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时。可,亦为时。时,亦为义。喜怒以类合,其理一也。故义不义者,时之合类也。”(《天容》)为什么在生态保护中“时”如此重要呢?董仲舒认为“喜乐时而当,则岁美;不时而妄则岁恶,天地人主一也。”(《王道通三》),原来喜乐的气候适时而恰当,那么收成就好;不合时宜并且妄自运行,那么收成就坏,天地人是同一个道理呀.。董仲舒反复强调合时宜就是合乎道义,...
天人之学述论(二)          2007/12/18
广义地说,一切学问都是天人之学。因为,一切学问无不源于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人,不能离开环境即自然和社会而存在;所谓学问,正是如此生存着的人对如此生存着了和如何生存下去的方方面面的表白和回答。而环境,由于它是人之生存的第一条件,从而这样那样地被人尊称为此种彼种用语的“天”;某些时候,人们相信环境之上或之外还有此种彼种超环境的力量,更崇之为这样那样理解着的“天”。人正是如此生存着的,一切学问正是在这样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