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相关记录127条 . 查询时间(0.172 秒)
刘耕,1988年生,湖北随州人,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曾赴台湾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学术交流(2014年2月-6月)。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方向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中国美学史、中国艺术史。
廖璨璨,1987年生,湖北仙桃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基地班(2009),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曾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UK)访学交流(2013~2014)。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方向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哲学
连凡,男,副教授,中国哲学(国学)教研室。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及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
李勇,男,副教授,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教研室。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道德哲学,同时对中国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中的问题感兴趣。
贺念,1985年10月生,湖北石首人。2003-2010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哲学学院,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硕士师从彭富春教授。2010-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留学于德国艾希施泰特-因戈尔施塔特大学(University of Eichstaett-Ingolstadt),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德国现象学家,里德学派代表Walter Schweidler教席教授,是在其治下毕...
冯书怡,女,副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模态知识论,聚焦于经验论和理性论,也关注反事实理论。对分析哲学其它领域亦有兴趣。
费定舟,副教授,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哲学博士,2002,中山大学。我的研究总目标是理解人类的学习与推理能力。我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达到这个目的:哲学,心理学,逻辑,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目前我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与推理的计算模型,例如,基于Bayesian统计学的概率模型。我曾尝试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lambda演算的逻辑-行为模型。也许Bayesian模型是最简明和最有解释力的模型。除了形式模型...
方永,副教授,湖北省郧县人,1967年10月出生。1986年9月至1990年6月就读于中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班,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至1992年8月,在海南省有色金属总公司清澜钛矿(位于文昌县清澜镇)工作。1992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95年6月获哲学硕士学位(伦理学专业),并留系任教。1999年9月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宗教学...
杜珊珊,女,1980年8月出生,2008年获武汉大学逻辑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逻辑学专业副教授,逻辑学教研室主任,湖北省逻辑学会副会长,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模态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可证性逻辑、数学基础问题、逻辑哲学等。
陈晓旭,副教授,山东临沂人。1999-2006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与哲学硕士学位。2007-2011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1年12月—2015年6月就职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5年7月起就职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
近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启动实施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计划2019至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旨在通过一流专业遴选和建设工作,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
2019年12月29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器与道”学术讲座在我院B214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学术期刊Translating China执行主编、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长、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和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毛浩然教授主讲,哲学学院心理系张春妹副教授主持,院内外师生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在讲座中,毛教授从自己丰富的立项、评审和帮助修改高立项率课...
2019年12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博士应邀在我院B214报告厅做了“新文科、学术共同体与学者治学”主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吴昕炜副教授主持。首先,刘曙光老师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指出,新文科建设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新文科以多学科的视阈融合为基础,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新”:其一,在人文精神...
2019年12月21日至22日,“新唯物主义”学术研讨会在振华楼哲学学院B214报告厅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武汉大学美国哲学研究中心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武汉大学的20余位学者提交论文或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聆听了此次会议。
2019年12月20日下午,“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学术讲座在我院B214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常务理事、全国物理哲学学会副主任、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理事长、《哲学分析》杂志主编成素梅教授主讲,由我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冯书怡副教授主持。哲学学院李勇副院长、朱志方教授、潘磊副教授以及院内外师生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