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史学理论 20世纪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081 秒)
由耿昇研究员翻译的《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一书,2010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300万字,1068页,是近年来关于海外传教士翻译的一部大著。《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包括三个部分:1、《1552-1800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法】荣振华著);2、《1697-1935年在华遣使会士列传》(【法】方立中著);3、《1659-2004年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列...
80多年前,群学社将当时关于“国学”与“国故”的论辩编辑为《国故学讨论集》出版。其中,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形象地概括了讨论中出现的种种不同之“国学”:“‘国学’之为物,名虽为一,实则为三,北京国学研究所之国学,赛先生之‘国学’也;无锡之国学专修馆,冬烘先生之‘国学’也;上海之国学专修馆,神怪先生之‘国学’也。”时下谈“国学”的文章不少,不能说没有“赛先生之‘国学’”,也不敢说没有“神怪先生...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学界以"后"相标榜的各种理论思潮风起云涌,似成蔚然大观之势,但实际上当中国后学的始作俑者从西方现代理论自我反省的边缘地带获得沟通两个世界的合法通行证时,却抛弃了后现代理论本应具备的有效反思能力;其后风行于中国大陆学界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不但在西方的各色殖民话语面前显得身份暧昧,又与中国自身文化脉络中的种种遗绪纠葛不清,同时还不知不觉地承担着在中国将现代化叙事进行到底的...
历史气候是20世纪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研究最为活跃和深入的领域。自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对历史时期气候变迁问题已开始予以关注,但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有限且缺乏深度,研究水平大体仍处于发轫与起步阶段。20世纪50至70年代末,在研究方法上,除继承前一阶段依靠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归纳之外,还拓展了资料范围,对资料的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引入了同位素、孢粉分析以及模拟方法等全新的研究方法。20世纪80至...
 在漫长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史学出现了从不曾有过的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史学衰败,并被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所代替;在激烈的社会革命、社会变革,以及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成长壮大,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时代,而且还以其丰硕的成果作...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史料考订派从史学界的主流地位一步步被推向“边缘”。史料考订派不仅丧失了学术机构的领导权和学术期刊的经营权,而且受到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冲击。在学术体制化的背景下,他们大多在努力配合新意识形态;但有的仍在守护自己的学术路数。史料考订派的“边缘化”主要受外力影响,同时也有其内在逻辑。史料考订派在这一时期的衰落与他们在意识形态语境中对学术的坚守表明,外部因素对学术影响巨大,但学术也有保...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如果对西方史学思想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粗略的归纳,那么大体可以认为,在这个历程中发生了两次较为引人注目的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发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从客观主义史学到新史学的变革;第二次是肇兴于20世纪70年代的从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的变革。同发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波澜起伏一样,发展变动的不平衡性也普遍地存在于思想文化的传承流变之中。以20世...
兰克史学是19世纪西方史学的代表,被长期尊奉为西方史学的“样板”。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经历重大变迁,兰克史学的支配地位不复存在。在西方史学转型过程中,兰克史学既是当代西方史学学术批判的对象,也是学术继承的对象。文章系统考察了当代西方史学与兰克史学的批判与继承关系,认为兰克史学的一些合理思想和方法已融入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变迁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而是在突破传统中继承传统。
中国中西史学比较,既是史学学科发展的结果;又是学术界在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下,对中西文化比较的具体与深入。这一工作,自20世纪初以来,就断断续续有人做了[①]。80年代以后,比较中西史学成为史学界的热点之一,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降温,近年又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这里依据已经读到的材料[②],对近20年的国内[③]中西史学比较的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不妥与遗漏之处难免,敬请方家教正。 一、中西史家...
一、清人对考据的批评 据《辞海》“考据”条,考据或称考证,是“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作出一定的结论”。按前人的看法,系统的考证之学源自宋人(张之洞《轩语·语学》:“考证校勘之学,乃宋祁、曾巩、沈括、洪迈、郑樵、王应麟开其端。”),而大兴于清代。尤其是清乾隆、嘉庆时代,各家辈出,著作丰富,学者们在文字、训诂、校勘、辑佚、辨伪、证误等各个方...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   1、从文学的"后现代"争辩到史学的"后现代"叙事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中国文学界是借助"东方主义"叙事获得"后现代"话语表述的优先权的。其论说焦点始终定位在如何区分西方对东方民族的"他者化"想象,以及中国思想界如何设计出可以替换此种想象的各式"民族主义想象"。所以文学界发生的各种所谓"后现代"论说,大都关注的是中国与西方在互动过程中的跨文化临界状态,基本...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   1、中国"后学"的深层焦虑:对"保守"思潮的欲拒还迎   若论源起背景,中国"后现代"思潮的出现,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激进"文化热"的退潮直接相关。在整个"文化热"的氛围中,虽然反传统的舆论基调一直居于主导位置,并且与中国现代化论辩的总体思路相配合,但对传统价值的依恋与阐扬一直作为一股暗潮在悄悄涌动。如林毓生所竭力推行的哈耶克式"保守主义"思潮与杜维明倡扬...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学界以"后"相标榜的各种理论思潮风起云涌,似成蔚然大观之势,但实际上当中国后学的始作俑者从西方现代理论自我反省的边缘地带获得沟通两个世界的合法通行证时,却抛弃了后现代理论本应具备的有效反思能力;其后风行于中国大陆学界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不但在西方的各色殖民话语面前显得身份暧昧,又与中国自身文化脉络中的种种遗绪纠葛不清,同时还不知不觉地承担着在中国将现代化叙事进行到底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