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明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明史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3.275 秒)
在明十三陵即将迎来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之际,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指导,2022明文化论坛将于2022年12月10日在北京明十三陵景区隆重举办。
为了响应教育部跨学科人才培养战略,厦门大学历史系本学期组织数字人文系列演讲。2022年3月24日,祝平次教授做《文本VS资料库:朱子语类的研究》报告,此次报告也是新文科“数字人文与民间历史文献学研究”的系列活动之一。祝平次于哈佛大学东亚系取得博士学位,现任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致力于明代理学与数字人文研究。 祝平次先用四个简单的案例,分别是“《离骚》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与行动、心智活动之关系探索”...
2022年3月23日下午14时30分,安大史学新讲堂第三十一讲如期在线上举办。此次讲座特邀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赵轶峰教授主讲,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盛险峰教授担任主持人,讲座主题为“明清时代的特殊性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盛险峰教授,江小角教授、黄文治副教授以及来自国内外高校共五百余人在线聆听了此次学术讲座。讲座伊始,赵轶峰教授对明清时代的特殊性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每个时代都...
2021年9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公示了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青岛大学历史学院赵伟教授申报的“明代佛教与儒学互动关系研究”课题,获批为宗教学类重点项目。本年度社科宗教学年度项目共立项66项,其中重点课题6项。
2021年5月29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教授来院为师生作《明代河南的军卫移民及其文化传播》学术报告,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张民服教授主持报告会。彭勇教授的报告以武职选簿和方志为中心,主要分为明代武职选簿的选读、军卫移民群体的形成、军卫移民的分布地区、军卫移民与文化传播四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缘起,重新厘定了移民的概念,“军卫移民”的称谓,接着分析了军卫移民群体的形成原因,提出从家乡河南的材料...
2021年4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曹循副教授相继在顶级期刊《历史研究》2021年第1期和《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1期发表学术论文,显示了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学科的研究实力。在《历史研究》发表的论文题为《明代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新探》。锦衣卫是有近百年研究史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被视作特务机构。该文依据档案等原始史料,指出明中后期锦衣卫的性质更接近于治安司法机构;锦衣卫不仅不是明朝历史“黑暗”、“专制”...
2020年4月30日晚,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彭勇教授应邀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制度•秩序•命运:明朝人的二三事》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耿元骊教授主持。
日前,人民出版社公布了2019年度十大优秀学术著作,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勇新著《明史》荣获此项殊荣。其它获奖的著作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全三卷)、“新中国经济发展70年丛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及政策研究》、《双向投资中的战略协同》、《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上、下)、《中国古代司法文明史》(全四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句读》(上、中、下)、《中国道教通...
2019年12月6日上午,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副教授齐德舜做客我院“孟真讲坛”,在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A-405教室作了题为“从赞普到土司:唃厮啰家族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活动由我院院长李增洪教授主持。
2018年5月23日晚,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九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现海副研究员应邀做客历史文化学院,在文华楼东区1106教室做了题为“长城:龙 or dragon?”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丁慧倩副教授主持,全体2017级中国史硕士生、部分本科生以及其他学院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赵现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明代长城史。主要科研成果有《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
晚明时期,商业出版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从商业出版的视角探讨通俗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不仅可以揭示晚明思想文化变迁的重要驱动力,而且有助于深化对晚明社会转型问题的认识。
明清史学“近代转型”研究是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研究之学术分支,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它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明清史学中近代(modern)性因素,近代(晚清民国)对明清史学的择受及其原因,明中叶后西方史学传入对中国史学的直接影响和改变,日本史学在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近代史学之间的解媒作用。由此四个方面,扩散至明清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分期,史学范式、史观、对象和规范等方面的时代转移。此课题的研究难度...
章太炎具有浓厚的“明遗”情结,对明朝年历冠带的缅怀与坚持、对明季史料的用心收集、对顾炎武等明遗民学行的慕效,都充分展现了这种情结。在“明遗”情结驱动下,章太炎进行了大量的明史补撰与考订工作,主要包括《后明史》、《明通鉴》、《清建国别记》等的编撰设想,别录体、事状体等史学体裁的创新,以及明季史事的考订和史料的收集整理等几个方面。对章太炎来说,明史研究具有华夏文化意象、思想资源、理论武器以及人生指导等...
长期以来,晚明士人生活状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2015年7月8日下午,作家赵柏田携最新作品《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以下简称《南华录》)做客北大博雅讲坛,并现场解读新书内容。对于创作过程,他打了个比方:“它是像一棵树一样生长起来的。”
2011年5月30日上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著名明清史专家、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剑先生应天水师院邀请,在第一报告厅为学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情面与晚明政治》的学术报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