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中国美学史 >>>
搜索结果: 106-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美学史相关记录115条 . 查询时间(2.5 秒)
《乐记》乐教思想辨正     乐记  乐教  反情  比类       2007/7/25
《乐记》作为一篇经典的儒家乐论著作,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它对儒家乐教何以成人这一问题有着精彩的论证。从感物心动的心性论基础,到乐的形式设计、主体的身心变化,再到乐教的成人境界,《乐记》全面揭橥了儒家乐教思想。
通过对孔子和柏拉图关学思想基础和本质差异的研究,探讨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仁学,而柏拉图的美学基础则是理念论。就美学的本质而言,孔子的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而柏拉图的美学则是知识美学。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状况乃至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美学研究的一些体会     美学研究  美学史       2007/7/18
美学研究在我国,近年来受到有关各方面的重视,也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关心。回顾自己摸索的过程,谈点粗浅的体会吧。
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将西学作了有意无意的误读式援引、转换或整合,并指向发明中国问题,这种不免有所取舍的操作,或许可理解为这些学人为了创设发明中国问题之语境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和解释的策略.有意思的是,庞德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学者也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本位来取用东方资源的,在资源的选择和取用目的上都受到他们自己理论目标的牵引而未必做到忠实.东西方学者在比较视野中对对方资源的...
中国美学从传统文化精神角度来看,是儒道互补的,在当前表现为即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从中西文化精神合流上分析,可以概括为康德的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统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主体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主体化。就存在论和本质论而言,必须区分人的本质、真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以免偏离真正的美学研究。因此,中国美学在融汇中国传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先进成果的基础...
陈望衡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以时代化了的深厚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为根基,以西方美学为参伍,科学、灵活、全方位地汲取并颇能汇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研究成果,陈望衡创造了一种以“境界”为审美本体的崭新的美学体系。以开放的动态的审美活动为研究中心、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关注点、以实现社会幸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境界美学”体系。其中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对其美学的发展和成熟有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分为...
中国古典美学中美的概念辨析                        2005/3/21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最高的美在“道”,美是“道”的形式。道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体现道,因而就有“美”、“丽”“清”“逸”“神”“妙”等范畴。文章辩析它们的差异。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先秦,荀子基于性恶论,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秦汉之际,<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而<吕氏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到汉代,由于谶纬迷信的泛滥,命题的意识形态性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后...
道家美本质观——以“无”为美       道家  美本质       2012/12/3
以“无”为美的思想,由老、庄发端,《吕氏春秋》、《淮南子》发展,王弼集大成,自魏晋起,成为人们生活践履和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追求。中国美学因而出现了“无为”之美、“无声”之美、“无形”之美、“无言”之美、“无味”之美等一系列“全美”、“大美”的表现形态。
自然环境与社会意识形态规定着时代的自然审美观,自然审美观制约着以自然美为素材的文学与绘画艺术的创造。中国艺术家把审美眼光集中地投向自然,在自然美欣赏中,总是把人摆进去,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情感状态出发,寄情于景,移德于物,然后在物我交融中见出人的品德、情感来,这绝不仅仅是移情于自然,更是一种精神感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