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政治学 >>> 国际政治学 >>> 外交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外交史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2.161 秒)
1992年1月3日中哈建交。2002年12月签署中哈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7月中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双方宣布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9年9月双方宣布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902年10月中葡互换关于中葡铁路公司建筑广澳铁路照会,葡萄牙政府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不同意清政府在澳门设立海关分关,1903年10月再次派白朗谷为全权大臣,与清政府重新进行中葡商约谈判,并签订以商办为宗旨、以均股平权为核心内容的广澳铁路合同。铁路合同签订的前提是中葡双方派出各自的商董参与谈判,葡方较早派出商董伯多禄,但中方商董的选定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盛宣怀先后在澳门华商、香港华商中物色合适人选,...
2019年玻利维亚总统选举及其余波引发了政治紧张,由此隐约暴露出玻利维亚社会原住民和白人之间存在着深刻而悠久的民族界线,而且这种界线还对玻利维亚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的目标是研究民族因素和基于民族的身份认同在多大程度上、如何决定玻利维亚的外交政策。
近代以来,英国、印度本着其争夺中亚细亚和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企图吞并锡金,锡金问题由此产生。英国通过《中英藏印条约》竭力剥夺锡金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地位,清政府被迫承认锡金变为英国“保护国”。同时,英国以分水岭为界竭力割占与锡金北面、东面毗邻的中国领土,取得锡金方向对中国的交通战略态势。尽管如此,锡金仍然保持与中国的传统联系,中国的西藏地方政府坚持传统边界线并按此修建道路里程碑,多次要求归还锡金;国民政...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取道印度转运大米进藏,是缓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后粮食短缺的重大举措;同时,通过向印度出售粮食,发展同印度的贸易,部分解决了驻藏部队物资短缺问题。在印度协助转运大米和在印采购重要物资的情况下,中国在处理中印关系重大问题时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政策和立场。印度决策者在同中国的有关谈判及实施转运的过程中,把转运大米同解决印度所谓的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联系起来,凸显了其对华政策的重要...
1971—1972年间,周恩来总理与亨利·基辛格助理、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就抵制“台湾独立运动”问题进行过多轮谈判,美方在此问题上对中方的承诺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双方最终达成共识:美国政府阻止“台湾独立运动”发展,美国官方与非官方人士不得参与、鼓励、支持这一运动;尽力阻止日本对“台湾独立运动”的支持;美国政府对“台湾独立运动”的抵制在地缘上包括美国和台湾地区,在一定意义上也包括日本;在美军撤出台湾和...
为加快海军重建的步伐,晚清政府利用美日在华矛盾,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清政府的“联美制日”策略与美国的“金元外交”共同促成了中美海军借款合同——即伯利恒合同的签订。民国成立后该合同重新修订后得以延续,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展开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合同引发的美国在中国福建修建军事港口等谣言成为美日斗争的焦点。基于传统的大陆政策,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中的多项条款均与伯利恒合同有关,随后美日围绕伯...
文章主要讨论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与中国的互动及美国对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诉求的态度。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这也不是美国所期望的结果,而是当时协约国中各强国的权力博弈所决定的。美国是当时支持中国的唯一大国,但并不能主宰巴黎和会的一切决定,还必须依靠英、法两国,而对于山东问题,英、法站在日本一边。文章指出,无论美国最终是坚持还是放弃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诉求,中国直接收...
二战结束后,外交部配合其他行政职能部门为收复南海诸岛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比如组织对新南群岛位置的确定及与团沙群岛之关系;全程参与团沙群岛收复会议,能够坚持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在法军恫吓永兴岛、侵占附近之白托岛期间,外交部官员能够充分运用最新国际法与之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外交交涉,并积极为做好国际仲裁做好资料整理搜集工作。任何与军事有关的外交折冲一定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
1923—1924年,广州南方政府第三次提出争取关余,引发列强武力示威,其中美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政府从与列强“共同采取措施”转变为外交交涉“主导方”,延续炮舰外交思维,推动武力干涉;与此同时,在广东生活的美国人较为同情南方政府,他们亦积极于关余事件的沟通,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在美国驻华公使调停下,实现南方政府获得部分关余用于水利建设的妥协方案。美国政府的态度及行动体现了其远东政策和对华战略...
美、苏、英三国为了共谋核垄断,于1963年出台《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法两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中国政府驳斥条约,揭露美苏合谋阻挠中国核诉求的意图;法国政府愤概拒签,反对美苏分割世界,期望建立独立自主的核力量。在反对美苏核垄断的共同利益诉求下,中、法两国调整外交战略,以核问题为契机进行外交接触、洽谈,并采取灵活建交方式,迅速成功建交。中、法两国对条约的一致反应,实质上是两国主张拥有独立核力量和发...
“无锡快”是广受近代寓沪外侨青睐的船屋,为他们在江南一带旅行而用。该船型早年建于无锡管庄,源自江南官船,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内河航船。19世纪中后期,为满足西人使用需求,此船型经过改装。即在保持中式传统座船船型、属具构件等特点的同时,在舱室空间划分、装饰元素与动力设备等方面也体现出鲜明的西式色彩,演变成“洋泾浜”式风格的船屋。“无锡快”船屋承载了近代上海外侨的江南旅行生活,建构了他们的...
在清末新政上谕“采西法”的语境下,清廷不少官员提出了诸如设立外交官专途、出使改为实缺、外交官选任和培养等改革洋务性外交体制的奏议。虽然这些看法略有些旧调重弹,但通过地方督抚、驻外公使、翰林、御史等人的分奏和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的联衔会奏,再经光绪帝的朱批认可和外务部的议复变通,已大致形成了一种深具权热的共识,实现了改革议论由“野”到“朝”的重大转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西藏部分上层分裂势力逃往印度,以噶伦堡为基地,与印度、美国秘密联系,进行分裂活动。1954年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订之前,印度严密监视流亡藏人的动向并禁止其进行公开政治活动,与此同时与其保持秘密联系。中印协定签订后,出于对中印边界及其他问题的考虑,印度领导人批准印度情报部门加强与流亡藏人的合作,为流亡藏人提供有限的支持。
本书主要整理了袁昶庚子日记两种,即《袁京卿日记》《乱中日记残稿》,并附录其他材料若干种,多与袁昶生平履历,尤其是庚子前后事迹相关者,汇成一册。不仅为晚清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更为研究袁昶本人学术思想、诗文创作及人际交往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