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冯友兰哲学 >>>
搜索结果: 181-195 共查到冯友兰哲学相关记录599条 . 查询时间(0.641 秒)
一直没有读到冯友兰先生的最后遗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只从有关冯先生的传记和年谱中得到一些粗浅的了解,冯先生晚年写了一本不能出版的书,这不容易。1991年3月下旬,张毕来、丁石孙等7名政协委员向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提出提案,呼吁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宗璞为此还给有关领导写过信,但最终不了了之。
秦诸子时代结束以后,儒学的发展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汉代,由子学的一种上升为“独尊”的官学,但这时的儒学,严格地说,更接近于宗教,而不是纯粹的哲学。第二次是在宋代,儒家真正有了自己的纯粹的哲学,这就是道学。西方人往往称之为新儒家。
张文,他是农民 给冯友兰当了6年助手。1947年,张文出生在阜新彰武县兴隆堡乡。1966年左右,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他从村头的大喇叭里,听到了几个名字,这影响了他的一生。1984年,张文给他惟一听说过的大哲学家冯友兰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一个哲学爱好者……我现在发现有很多哲学问题不可解,您能不能帮我买点资料?”
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上,“儒学复兴”论曾喧嚣一时,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论战。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学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在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眼里,儒学是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积弱积贫的总根源,因而对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反感。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也产生了“儒学复兴”论。这一学说的诞生,与现代新儒学的发...
冯友兰哲学小识     冯友兰  哲学  四种境界  宋明理学  宋明道学       2007/6/24
冯友兰把哲学界所惯用的“宋明理学”改为“宋明道学”,我以为这是很有道理的。朱熹是理学大家,人们通常把二程和朱熹并称。但二程是有区别的。程颐重乎一片流行之天理,程颢则重乎心性,二者有外内之分。朱熹主要继承的是程颐,而程颢的后继者则是陆九渊。朱陆二人,一位理学,一为心学,已判然为两流。但这种区别在程氏兄弟那里并不很大,故人们把他们的学说合为《二程集》。那么,冯友兰为什么将其称为“道学”?盖二程思想之源...
许久以来,我就十分注意有关冯友兰先生的传记,但一直没有发现,有一段时间我听说有李中华先生的《冯友兰评传》和宗璞先生依据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渡所作的《东藏记》和《南渡记》等,但我去西安,跑书店终没有找到,昨日去西安,走书店见到了范鹏先生的这本传记,来不及细看就买了下来。回来后细一读,夜不能寐,急着想写点什么,但又写不出什么来。
黑格尔说“一个没有形而上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神像的庙宇”。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阐发本民族思想、提升民族精神、把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提并论为己任的哲学家、思想家。近代在阐发中华文化思想上最突出的人物是谁?张岱年在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说:在“西学东渐”以来……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思想家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三家学说都表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界是卓而不群的,近代中国的两大强人毛主席和蒋委员长眼里都有过他。凡是名人,就像商店选服装,有人说长,有人说短。常听到学人人这样的戏言,“人家冯友兰,好歹也是个人物,给国民党中常委讲过哲学课,为孔孟之道含弘光大”“蒋委员长的《中国之命运》的一些观点是冯友兰的,冯友兰很为得意”。至于毛泽东,大家可能都知道,文革中,冯友兰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处于被批斗地位,或许是偶然,毛泽东在中共九大上戏谑...
最近几年国内哲学界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反思。反思的实质,是寻求中国哲学自身的独特性,或者说自身的身份问题。因此,讨论主要围绕着西方哲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问题展开。毋庸讳言,现代中国哲学是在国人接触了西方哲学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才得以在中国建立。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句意不同,对孔子的为政思想评价不同。本文首先从句读分析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民可使由之正确的句读方法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而澄清了多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也使孔子多年来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洗刷。
“境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文学强调“境界”,我国现代大学者冯有兰先生更倡“人生境界”之说。冯先生对“人生四境界”的划分,给予传统的圣贤思想以新而具体化阐释,为我们理解传统中国的人格理想开拓了一个新维度;而现代以来人生意义的诸般讨论及困惑,也使得我们关注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似乎是一种必要了。
冯友兰回忆北大旁听生往事     冯友兰  北大  旁听生       2007/6/21
冯友兰在《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的回忆文章中写到北大的旁听生的往事:“那个时候的北大,用一个褒义的名词说,是一个‘自由王国’,用一个贬义的名词说,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王国。蔡元培到北大以后,开课并不是先有一个预订的表,然后拉着教师去讲,而是让教师说出他们的研究题目,就把这个题目作为一门课。对于教师说,功课表真是活了。他所教的课,就是他的研究题目,他可以随时把他研究的新成就充实到课程的内容里去...
冯友兰小传     冯友兰  小传  《人生哲学》  社会主义  毛泽东       2007/6/21
冯友兰(1895—1990年),字芝生,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其父字台异,字树候,清光绪戊戌科进士。冯友兰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19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读研究生,从师新实在论者孟太格,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中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冯友兰主页南阳师范学院冯友兰研究所主办,网站设有哲人采风、生平传记、亲友回忆、原著上传、论著选录、论文刊登等栏目。
当前的我国文化,似乎很像我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正在经历着由两种文化矛盾冲突的阶段,转向本土文化开始消化外来文化的阶段。对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可以用冯友兰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说法来说明。至隋唐,我们对印度文化已经走出了“照着讲”的阶段,而正在转向“接着讲”的阶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