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冯友兰哲学 >>>
搜索结果: 196-210 共查到冯友兰哲学相关记录599条 . 查询时间(1.985 秒)
冯友兰长居要津     冯友兰  要津  燕京大学  清华  联大       2007/6/21
不少清华内外人士对冯友兰之能居清华(战时兼联大)要津二十余年(1928——1952)之久甚为不解。冯系北大出身,与清华学堂毫无关系。北伐成功以后,新被任命为清华校长的罗家伦从燕京大学延揽冯友兰以为“班底”,冯初任秘书长,迅即为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成员,兼哲学系主任。虽然梅贻琦长校(1931年12月)以前清华屡有学潮,校长迭换,而冯能屹然不撼者。
不同的解读源自于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所形成的不同的理论视野,而且,不同的阅读个体对同一历史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这点来看,在“理解”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获取可能激活文本的理论意义的新的视界。因此,对一个哲学家某部著作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并不能完全以这个哲学家的自我陈述为限制,这是很显然的。
冯友兰在《新世训》绪论中指出,此书又可称“生活方法新论”,为什么叫生活方法?新论之新在何处?生活方法的概念,冯友兰并没有做过说明,在我看来,所谓生活方法,是着重于人在生活中采取妥当适宜的行为,而不是集中在内心的修养。这个出发点和宋明理学家是不同的。所谓新论之新,冯友兰有清楚说明,第一“生活方法必须是不违反道德底规律底”,[1] 第二,“宋明道学家所谓为学之方,完全是道德底,而我们所讲底生活方法,则...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认为,哲学的基本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
哲学大师冯友兰在其名著《中国哲学简史》中探讨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他认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他看来,“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而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近读梁漱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感觉 梁先生对冯友兰的评价非常简洁、公允,而且恰如其分。在梁漱溟眼中,冯友兰至少应该是两个人:第一是个“玩世不恭”的人;第二是个不错的“学问家”,但不是“思想家”。
人寿绝少超过百年,而思想却可以活过百年千年,一直活下去。1990年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去世。头几年,信箱里仍常有他的信件。我看到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是混淆了阴阳界。我拆阅,小心地收好,偶然也回复。后来,信渐渐少了,他的著作的传播却从未停止。前两个月又收到写给冯先生的信。信是一位在北大就读的台湾学生写的。他说:“冯大师:虽然我知道这是一封您收不到的信,但我还是想向您表达敬意。”“贞元六书是改变我一...
1980年代前期,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文化讨论的展开,以阐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为一贯宗旨、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较大影响并于1949年以后在海外递续发展的现代新儒家,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对现代新儒家群体或个案的研究论著开始出现。①应合着这一势头,方克立率先发出了“要重视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的倡议。②1986年11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议上,“现代新儒家...
这几天终于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将我的几千册藏书从原来的小屋子搬到了我现在的书房。 那是我读大学开始一点一点收藏起来的东西,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钱的,但是对我来说也是那时候能积攒的唯一财富了。我随手拿起一本来,是“山西师院”的学报,非常珍贵的创刊号和前3期。创刊号上有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那个时期的一篇文章。我读了后瞠目结舌,同时也汗如雨下。瞠目结舌是没有想到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竟然曾经写过这样...
“去枷卸锁”写新编父亲晚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每天上午他都是在书房写作,很多年都没有中断。父亲的生活非常规律,他一生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是从来没有开过夜车。在他的晚年,父亲依然保持了他持之以恒的规则生活。每天上午一进入书房,各种哲学上的思想就纷沓而来,坐下来之后,就开始口授存在他头脑之中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南唐河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孩子们长到7岁便开始读书了。按规矩,自然是先从《三字经》开始,然后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后来冯友兰曾经说:“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80余年的读书生涯中,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归纳为12个字,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1980年到1990年,在双目基本失明的情况下,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完成了150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1985年到2000年,同样在燕南园三松堂冯友兰书房,同样在双目基本失明的情况下,同样花了15年时间,同样用口授的方式,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完成了100万字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一、二卷。其中《野葫芦引》第二卷《东藏记》于今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73岁的宗璞告诉记者,她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有两位学者是有重要贡献的,这就是冯友兰和张岱年。冯友兰先生的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为中国哲学的过去和未来发展,梳理出一条清晰思路;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国思想源流》、《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等著作,展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范畴、问题、争论等作了较全面阐述,提出了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系列观点;北京大...
《上学记》中,何兆武不仅对自己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求学做了回忆,也在“几个难忘的人”章节中对自己求学过的几位知识分子进行了评述。这些人中包括了雷海宗、吴晗和冯友兰等知识分子。作者所述的雷海宗,凭借着“博学”和“了不起的记忆力”,滔滔不绝地讲着宏观历史,动人而充满历史学家的浪漫。而吴晗,无论是作为“二房东”对房客的不客气,遇到日本飞机轰炸“惊惶失措”的样子,还是给学生“妄自尊大”的感觉,都给何兆武留下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