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农村经济学 >>> 农村宏观经济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农村宏观经济学相关记录187条 . 查询时间(2.488 秒)
2010年1月11日,由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发起的“三农焦点大家谈”首场活动成功举办。我院和省委党校、西安市委党校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富平、潼关、澄城等地的4名大学生村官,就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以及大学生村官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省广播电台、《华商报》等新闻媒体到会采访。
方辉振 男,汉,1958年7月生于安徽歙县,1982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系,曾任中共黄山市委党校校务委员、黄山市经济学会会长,现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教授。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及“三农”问题。
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原始社会极不和谐。人类为了摆脱野蛮状态,他们使用野蛮的手段使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于是出现奴隶制社会。这也可说是以不和谐的手段来缓解不和谐的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奴隶转化为佃农,人身得到了初步解放,大大缓解了不和谐。甚至封建帝王也谈什么“国泰民安”。可是封建制建基于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靠的是男劳动力,总是希望多子多孙,所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越...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这段话对于今天的农村现实有着极强的指向性。极度分散的小农在变动不居的市场面前往往显得十分脆弱,“有些农村人口的境况,就象一个...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探讨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土地换取城市社会保障”的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城农民实行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迁移、登记制度;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惠及亿万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在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其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试就中国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道路进行探讨。指出: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发展,要依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经济、历史、文化背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主要包括:1.注意产业调整,充分发挥现有城市的增长极作用;2.在经济、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走适当集中城市化道路,即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化方式;3.在沿边地区,积极推进口岸镇的城市化作用;4.强化开拓西北景观资源的城市化作...
2009第二届长江(中国)三农论坛大会,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指导;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能环委、长江经济论坛委员会、中国新闻•市长在线和中国华西村共同主办,于2009年11月4日至6日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召开。大会主题:城乡交流 拉动内需 惠农强农。
 8个选项中排前5位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占97.6%;各级党委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占86.3%;农村各种民生问题摆到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占72.3%;对农村投入的各种资金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占71.1%;村干部的工作越来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占52%。这充分说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了广大村干部的高度认同和支持,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定位“三农”问题,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全局性重大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判断“三农”形势,正确理解“三农”问题的相对性、局部性和发展性,认清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农产品供求不平衡,城乡收入不平衡,城乡公共服务不平等,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需要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通过比较发现,党对新农村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工作思路一次比一次明确,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在全党工作中的位置也一次比一次突出。研究党的新农村思想发展历程,对于加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明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有重要意义。
从长期来看,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从“多予、少取”入手,还必须从根本上寻找突破口。这需要对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再改革,即在家庭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促使土地相对集中的制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其核心,一方面要配置好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配置好人的资源,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离土不离乡”、拓宽农村产业,是农村资源有效配置的路径选择;实行新的土地有偿转让制度是其制度安排...
调查研究以道路为典型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决策机制、融资渠道、监管机制以及修建后效果, 比较长三角地区不同地域之间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效率, 为制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政策、公共财政政策以及基层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等提供决策参考。
针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怎样理解中央作出这一决定的重要意义,关键是要深化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认识,把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年初以来,我们对金融支持“三农”问题进行了持续调查,总的感觉是中央政策目标明确,但贯彻落实还需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只有形成各方面的合力,才能推...
20世纪中国经济史主要是一个追赶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一般都是从农业提取的。中国是一个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的国家,农业资源短缺,而农业人口总量很大,人均资源量就很小,相对的,人均农业剩余就更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从农业提取高度分散又很少的剩余,来完成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呢?那就是只有少数人在城市,才能更多地去占有农村的资源,才能形成城市的工业化;而农村,会仍然停留在相对比较传统的生产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