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政治学 >>> 政治制度 >>> 政治制度理论 >>>
搜索结果: 166-180 共查到政治制度理论相关记录543条 . 查询时间(1.313 秒)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基本方略以后,1999年全国人大修宪时,又将它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法治的基本原理来看,它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国家,以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领导为基本政治特征,与资本主义的法治国家(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是一种以宪法和法律为至高权威来管理的社会。它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授予和控制,实现对公民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保障。在人民主权原则之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立法(制宪)等方式,将权力授予国家机关,目的是让它们运用国家机器,更好地、更为有效地保障公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法治社会应当特别关注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在现代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和人权理论中,通常把他们称为...
中国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中国  法治  社会基础       2008/2/7
一、命题的由来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社会一改数千年来的传统,开始迈开了从人治社会向理想的法治社会转变的步伐。尽管人们对法治社会的描述娓娓动听娓娓动听,论理也十分严密,然而,中国为什么要建立法治社会?中国建立法治的社会基础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经常令笔者为之苦思。记得一学者说过:"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可能不是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且稳定的社会支持率即合法性基础,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改革进程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高涨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给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契机。
树立以民为本的权力观     执政党  以民为本  权力观       2008/1/15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紧密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以民为本的权力观,才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以民为本的权力观应包括权由民授、权为民用、权受民督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定位          2008/1/15
一,扩大参与、健全法治与政治稳定 二,谋求扩大参与、健全法治与政治稳定的协调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从扩大参与、健全法治和政治稳定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向。作者运用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结合现代化的大背景和中国转型期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需求,分别论述了将这三个方面作为我国今后政治发展目标的原因(必要性)、条件(可行性)和具体方向(着力点);并且指出:...
20世纪上半叶及以前,中国公民权利的发展缺乏基本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多年以来,中国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是此前任何时期无法相比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权利状况明显改善。在21世纪,我国公民的权利将在经济文化权利的充实、政治权利的飞跃、社会权力的生成、权利法制的完善等方面得到重大发展。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2008/1/15
一、政治现代化动力的理论解析 第一、精英推动说。美国学者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中强调了精英对于政治现代化的作用。他指出,政治现代化的中心问题,是社会从墨守传统体制的政治领导向赞成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转化。政治现代化的领导有两个基本来源:其一是来源于执政的传统领导自身;其二是出自对传统领袖不满的人。布莱克认为政治现代化依赖于政治领导个人的重要作用,认为“他们能在危急关头独立负起...
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          2008/1/15
在本书中,一度被出版家描绘为“卢布尔雅那巨人”的斯拉沃热?齐泽克,强化了他最近著作中更为明显的政治轨迹。  齐泽克对集权主义普遍的一致看法提出了异议,它们包括作为最高级的恶魔般的大屠杀;劳动营和社会工程计划的所谓真理;在多元文化主义中始终受到抵抗的种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他最终显示了集权主义幽灵现存的几种形态。  集权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概念一直有着明确的策略上的功能:通过消除对自由主义民主的批评――...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与限制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从表面上看,两者是对立的:对权利的限制越多,则享有权利的范围越小。两者的对立,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对立。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观念,它们实质上都属于“纯粹理性”的范畴。秉承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和对“人”的终极关怀,我们发现,权利保障与权利限制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这一客观实在,统一于“权利保障”对于人类发展的现实意义。这一结论也可从...
绝对权利与绝对意识          2008/1/15
以执导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而声名鹊起的著名导演英达,眼下把目光投向了一般人并不熟悉的律师事务所。在目前正在拍摄的这部名为《绝对权利》的电视剧里,我们将会看到某律师事务所在其承办的几个关乎百姓命运的案件中,人们为争取自己的基本权利而奋争不懈的执着,由此也可唤起我们对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再认识与思考……   绝对权利把公民的最基本权利神圣到无以至上的地步,也体现了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我...
社会契约论的不同范式往往取决于它们背后的不同权利观;而不同的权利观又依托其背后的不同“权力”或“力量”(Power)的理解。我们撷取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三个主要类型----卢梭、洛克、斯宾诺莎----进行分析与比较,以阐明这一看法,指出他们各自对于人性力量的深层看法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契约的不同逻辑。
宪政主义的“第三波”     宪政主义       2008/1/15
一、宪政与乌托邦 有人把宪政和革命视为启蒙运动的两大遗产。这样我们可以把宪政看作摆脱传统君主或其他专制政体的两条可能的道路之一。一条是“民粹主义的道路”,把主权象征性和整全性的转交给人民,并把抽象的人民在意识形态上捧为新的君主。这种来自抽象概念的纯粹性藐视整个传统,也藐视身在传统之中的每一个有血肉的个人。因此多半会导致一条激进的革命以及不断革命的方向。另一条是宪政主义的道路,主张对主权加以法律...
宪政是一种文化          2008/1/15
宪政是一种文化,因此,仅有宪法不足以成就宪政。在今天的世界上,不立宪法的国家已经少而又少,真正实行宪政的国家却仍为少数。这是因为,宪法与宪政并非一事。宪法其表,宪政其里;宪法其形,宪政其神。只有表里合一、形神兼备,才有所谓宪政。而我们视之为"里"、名之为"神"的,正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宪法是法,但非普通之法,而是法中之法。宪法的这种崇高地位源于何处?靠什么来保证?答曰宪政理念和基于宪政原则的...
宪政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2008/1/15
一 以限权、防权为特征的宪政,常给人一种十分厚重的现实感。它从现实的人性出发,力克唯理主义的高调人性,怀抱强烈的幽暗意识低调地看待人性:人身上有其不可消解的罪恶,在完美的神性与不完美的人性之间,永存幽暗。宪政同样以现实的态度看待权力。既然人性幽暗,权力便有其难以消解的毒素,在人类社会还不能消灭权力现象的时候,对权力的防范便是顺理成章的现实选择。而作为政治权力的代理者——政府也是宪政重点关注的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