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宋元明清哲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宋元明清哲学相关记录448条 . 查询时间(5.699 秒)
张居正吏治中的儒学(一)     儒学       2007/12/20
张居正以大胆革新的内阁首辅知名,世多知其综核名实,以智术御下的方面。但他生在理学极其发达的明代,又以科举入仕;升任翰林院编修后,曾兼管国子监司业事。又为隆庆皇帝登基之前及幼小的神宗的经筵讲官,主持过隆庆五年的会试,又曾主编过《谟训类编》等经筵日讲讲章,编写过《女诫直解》之类的后妃通俗读本,儒学的浸润不可谓不深,修养不可谓不高。所以在王霸并用的治术后面,有许多作为儒家学者的表现。一、张居正的治国原则...
张居正吏治中的儒学(二)     儒学       2007/12/20
训,国家以经术作人。若能体认经书,便是讲明学问,何必又别标门户,聚党空谈。今后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招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因而启奔竞之门,开请托之路。违者,提学御史听吏部、都察院考察奏黜;提学按察司官听巡按御史劾奏;游士人等,许各抚、按衙门访拏解发。”所提各条甚为严厉。此疏之上在万历三年,可视为后四年毁天下私...
张居正吏治中的儒学(三)     儒学       2007/12/20
虚寂之为病,苟不务实得于己,而独于言语名色中求之,则曰致曲,曰求仁,亦岂得为无弊哉!”张居正主张虚寂为本,然后能感而遂通。但此虚寂是用功夫之后的实得,本体之虚寂与功夫之实得一而不二。他反对不用功夫的虚寂,斥之为大而无当,窒而不通。苟无实功,致曲求仁等孔门根本宗旨不过徒为名言概念而已。从这里看,张居正之实学,的确不止经世之学,也包括修身成德,但无论那个方面,皆主实心实事,不空言欺罔。  张居正与泰州...
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一)          2007/12/20
中国·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此次鄙人能受嶺南大學校人文科學研究所崔在穆博士之邀,出席“國際東亞學會國際學術大會”,深感榮幸,借此機會特向會議組織者及與會的各位代表致以誠摯的謝意。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本人原定發表的題目是“陽明學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作用”,現對題目和內容作了些調整,完全是出於以下理由:因爲自本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撰寫《十年來陽明學研究的狀況與進展》1一文之後,短短十餘年的工夫,陽明學研究已從...
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二)          2007/12/20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年;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臺北,環球書局,1983年;荒木見悟:《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研文出版,1984年;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3。概而言之,八十年代以前的陽明後學研究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在與西方近代文明的碰撞過程中,作爲本土思想文化走出中世紀的...
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三)          2007/12/20
成,若沒有淡泊名利,守一不遷,耐苦耐勞,不急不躁,多年坐冷板凳之效,我以爲是斷斷不可能的。讀完近些年大陸出版的幾部功力深厚的佳作,給人最深的感受也許就在於此,於是心中的積鬱亦隨之煙消雲散。對此,國際著名陽明學專家岡田武彥和荒木見悟教授在給筆者的來函、來電中也曾提到這個問題。借此機會,請允許筆者對寄到我案頭不久的兩本巨構,即吳震的《陽明後學研究》和呂妙芬的《陽明學士人社群》再多囉嗦幾句。可以說我是一...
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四)          2007/12/20
思想》(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東方朔的《劉宗周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等等(參見詹海雲、李明輝、蔣秋華:《劉蕺山研究論著目錄》,見《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其豐富之內容完全可以單獨述評。然筆者沒有把這部分內容作爲考察之對象的另一原因,則是考慮到本文的篇幅問題。4劉元卿是耿定向(1524—1596)的弟子,而耿撰有《陸楊學案》,故劉的學案體很有可能是從耿師那裏學來的,此後學案...
内容摘要:“格竹”事件是王阳明心学发生史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揭示出朱子学内部知识论方法与道德实践目的的内在冲突及其本体论根源,而且还揭示出阳明“龙场之悟”中通过格物问题的方法论转变而完成的从道论到心论的本体论转变,从而建立起以道德理性统率知识理性的道德实践论体系。关键词:格竹,格物问题,本体论转变。  在宋明理学中,圣人之道和为圣之方是圣人之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个成熟...
王阳明读书循序致精是格竹失败六年后又一次格物实践,《年谱》记载:先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2](第1224页)  朱子格物之“物”所指范围甚广,涵盖了人类认...
格物功夫必须向内寻求,切己体当自家心体,发明心之本体至善,则人人可由此成就圣人品格。至善的性是人人生来具足的本体,无需外面增添一分,只在此心存天理、去人欲上用功便是,这就是为学的头脑处。内向性方法以性理为头脑统领知识性的物理,并不因物理有别于性理而把它排斥在外,譬如事父一事,对于其间温清定省之类许多节目的讲求:  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
宋学与《宋论》(一)          2007/12/20
——兼评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学术界一般所谓“宋学”,乃宋代儒学之简称。钱穆先生曾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此所谓“宋学”,显然即指宋代儒学;而钱先生对“宋学精神”的概括,亦可谓切当而精辟。...
宋学与《宋论》(二)          2007/12/20
症结就在于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开启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先河,而“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熙宁变法)始”。王夫之对于熙宁变法的这种评价,是南宋以来士大夫的主流观点,而王夫之的“创意”不过是把对熙宁变法的否定延伸到作为其先河的庆历新政。搞清楚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是宋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我对此已写过两篇探讨性的文章(《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兼论二程洛学与两次“革新政令”的关系》,《中州学刊》2004年...
宋学与《宋论》(三)          2007/12/20
正公集》卷十八)。庆历二年(1042年),经范仲淹、富弼的推荐,孙复被授以国子监直讲。观此,宋初三先生和李觏都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这是确然无疑的。王安石在《策问》中有云:“圣人治世有本末,其施之也有先后。”(《临川文集》卷七十)余英时先生指出,这里的“本末”相当于“体用”,而“体用”即胡瑗教学之法的“明体达用”(第305-306页)。我同意此说,但王安石的“本末”思想当更源于范仲淹的“立朝有本...
宋学与《宋论》(四)          2007/12/20
的权势),它应该走“行则以治邦国,不行则以教子弟”的两行的道路,当“世衰道微”时,儒者个人应谨守“出处进退之道”,不要结为群体以与“庸君奸相”争是非。王夫之的这个结论包含着很合理的成分,即他创发了所谓“走‘民间儒学’之路”的先声;但我认为终未免消极,因为相对于儒家“二帝三王”的政治理想而言,现实的政治多少都有些“世衰道微”,如果儒者个人安于“隐”而“教子弟”,那就未免涣散士阶层的“政治主体”意识,...
摘要:“理一分殊”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朱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对其来源,学术界历来认为是佛教华严宗。本文的考察认为,这个思想的主要来源主要不是佛教而是道家、道教。尤其朱熹对这个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时所体现的哲理样式,与道家、道教哲学非常相似。吸收道家、道教形而上之体来提升儒家哲学的思辩水平,加以改造后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是朱熹论“理一分殊”的特点。关键词:朱熹、道家、道教、理一分殊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