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美学原理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美学原理相关记录307条 . 查询时间(2.338 秒)
我在《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2003a)一书中提出需求美学, 它肯定美在于不满足。现在我发现它和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豪伊, 中译本,1999)有很好的兼容性。 因为两者都肯定:随着满足程度增加,快感强度逐渐减弱。需求美学认为快感强度取决于不满足程度,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价值取决于不满足程度。但是两者也有本质不同。我以为需求美学和我的需求进化论可以弥补边际效用理论的不足, 由此可以得到一种兼容边...
我认为,要认识美应该先行认识情感。本文首先通过对物体和有生命体两种运动形式的认识,进而对人人都具有的情感现象进行剖析。情感非常抽象且其现象又有多种表现,本文试图透视其本质内容。
美与审美之初探       审美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2009/12/2
本文重点介绍了美学发展史上关于美与审美观的经典见解,分析了美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认为就艺术创作而言,作品之美用马克思的实践论观点来理解更合理,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美必须依赖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生态平等”的观念是将人与一切“非人存在物”都视为平等的存在,它不仅不会导致反人类,恰恰是人类实现自身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原则既是一种关心的平等,更是一种重视差异的平等观。它不仅具有哲学、伦理学的意义,也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它应该也必然属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视域,而且只有在生态美学的观照下,才能真正展开生态平等的追求,进而必将促进人类自身的实现。
《美学的中国话语》(图)       美学  审美  审美类型       2009/8/27
本书上中下三篇,选取了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比较美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力图凸显一种汉语美学的精神。自美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美学学人除了介绍西方美学和其他文化(比如苏俄、印度、日本等)的美学以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以什么方式写具有普适性的美学原理;第二,以什么境界写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美学史;第三,以一种什么样的框架去写具有世界胸怀的比较美学。这三方面的探索,可以说,较能够代表汉语美学...
在中国,美育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真正学术话语的美育却是在近代由西方传人的。王国维先生是最早的启蒙者,此后蔡元培等人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从功用角度而言,王国维、蔡元培二位先生都视美育为超功利(即审美)与功利的结合体。梳理并审视他们美育思想的功用观,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育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语境中被引人中国的呢?蔡元培认为“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
“身体”的价值在今天无疑得到了大幅上扬。身体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受到关注,人们也从身体的历史性建构出发质疑性别秩序的合理性,“身体社会学”登堂入室;身体自身的权利得到了主张,而身体欲望的自主和放纵,也往往被视为是对笼罩个体的统一性道德话语的反抗,“身体伦理学”浮出水面;越来越泛滥的身体自身成为一种高密度、高清晰度的交流的媒体,随着敞开的身体符号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裸露的欲望甚至超过了观赏的兴趣,“...
人们在开始进行美学思考与研究时,就已经有了一个逻辑的预设:美与真善一起,都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它只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而不可能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它就象神一样,是无庸置疑的,研究者必须维护它的崇高的形象。其实这一预设并非因为事实,而是因为人们的愿望与信念。事实上,美象所有的事物一样,在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正面的价值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的影响,中国的缠足、西方的束腰、现代城市的美化等许多...
和谐之美     客体    和谐之美       2009/8/27
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美随处可见,美为这个世界增色,为我们的生活添彩,因为美的存在,使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快乐;因为对美的追求,使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美充实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确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美,每个人都喜爱美,但是,我们会发现,相对每个人感受到或喜爱的美竟有那么大的差别,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相同的客体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可能会给他以美或丑迥异的感受,我们对美感受的...
本文对实践论美学的美本质观——“美在劳动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理论疏漏进行了坦诚、全面、深刻的检讨,并对美的本质的元范畴“人的本质”等若干重大理论课题进行了有益的辨证。作者指出,清除似是而非的实践论美学,对美的本质作出新的实事求是的思考和探索,尽快建立新的美学体系来取代大学讲坛上流行的实践论美学教科书,是摆在世纪之交我国美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李渔的居室美学     安居乐业  置宅安身  居室美学       2009/8/27
安居乐业是百姓生活理想的集中表达。居室乃安身之所,也是用心之地。常人往往一生心血倾尽于此,传之后世,便是自己的生平事业和得意作品了,而文艺家李渔“生平有两绝技,自不能用,而人亦不能用之,殊可惜也。----一则辨省音乐,一则制造园亭。”(P269,李渔《闲情偶寄》,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以下引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出此书,只标页码,不再注明)事实上,这两技一难用文字描摹一难筹资金实施,致使难以传承,好...
李渔对自然的审美     生态文明  审美  自然       2009/8/27
工商文明发达起来之后,自然便失去了感性和诗意的光辉,失去了它的整体性、神秘性、有机统一性,而成为无生命的资源库和无生趣的装饰品。比起农耕文明时期的天人感应、物我亲和、齐物游心、比德寄怀的自然审美情趣来,现代人对自然的感觉大大迟钝化了。看看传统的山水花鸟画中的生命意趣,古典诗词中遍布的自然喻体和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戏曲小说中的风花雪月与人物命运的关联,传统哲学中阴阳五行与人类历史的对应互动,就能体会...
无论美的关系说、和谐说、自由说,还是美的“自由的形式”说,都不能足以说明美的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俞宣孟在阐述非马克思主义者、即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关于“是”的意义时,是这样来阐述人的存在的:“人自己也是是者。人是...
情感和美     美感价值判断    情感       2009/8/27
不少美学学者把美解释为一种价值。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准确。价值是就事物对人的功利效用而言的,或者说,价值是人们就与人相关的事物、行为或行为方式所给予的一种社会功利性的估量、要求、态度和认可。说美是一种社会价值,还不如说美或事物的美,或者说事物或事物的形式所引发的或给予人们的愉悦满足感、即美感是一种社会价值更确切些。 实际上,美如同道德。道德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公众的一般公共利益要求原则、也就是道德价值...
近百年来, 中国 文艺 理论 和美学 发展 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西碰撞激烈,古今沟通频仍。从“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异同优劣之争,到这些年中国古代文论 现代 转换的讨论,无不涉及“中西古今” 问题 。实质上,“中与西”和“古与今”两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的。许多“古与今”的差异和对立,其实主要由“中与西”的矛盾冲突造成。中国近现代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史上诸多关于“古与今”的争辩,都和“中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