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专门史 >>> 中外文化交流史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中外文化交流史相关记录535条 . 查询时间(2.363 秒)
2021年5月1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公教一楼1503室举行。浙江大学历史系韩琦教授应邀主讲,主题为“康熙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一个全球史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历史学院8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手册(2020)》新书发布会2021年9月7日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来自中国、英国、希腊、匈牙利等国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近60位代表参加。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与时俱进,内涵不断丰富,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们全面梳理“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新...
本书收录20篇文章,分别从先生治敦煌学之路、敦煌学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敦煌学人等方面展开。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在中国古代贸易互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因盛产丝绸,曾被冠以“丝国”之称。丝绸生产历史悠久,传说在黄帝时代,嫘祖发明“养蚕取丝”并授之于民。长江流域在中国丝绸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
本书全面系统地公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组成的澳门联合考古队于2010~2012年期间在圣保禄学院遗址发掘的成果。遗址内发现学院夯土围墙和大型基岩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瓷器碎片以及砖瓦类建筑构件残片,其中包括不少年代约为明末清初的外销瓷残片,为中国陶瓷器外销、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证。本书的出版对于深化澳门历史考古研究、中葡贸易史乃至中外文化交...
建党百年之际,梳理归纳百年中欧政党交往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通过对百年中欧政党交往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大多从对欧政党交往开始,进而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对欧政党交往之路。百年中欧政党交往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显著特色和具体经验。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影响下,中欧关系出现新的复杂敏感因素,中欧政党交往面临...
李明慧,女,1991年生。2020年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讲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近代中国医疗社会史,经济社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山海经》究竟于何时传入日本,学界观点不一,需要进行考证与辨析。通过梳理中日文化交流史及《山海经》在中国的传播史可知,《山海经》传入日本的时代不可能早于公元一世纪。学界已有的古坟时代传入说,其论据并不可靠,直到四世纪末之前,《山海经》传入日本的可能性都极低。学界既有的奈良时代传入说,论据并非全都可靠,通过分析可知,《山海经》大约是在四世纪末至八世纪初之间传入日本的;而第一次确切的文献记录出现在九世...
在唐朝的诸多族群中,来自南海的“昆仑儿”最为神秘也最引人注目。昆仑,既指人种,也指国家或地区。昆仑人曾远道来中原朝贡,与唐朝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昆仑儿”中的一部分被当作商品交易而输入。史籍之外,张籍《昆仑儿》一诗对“昆仑儿”的来处、语音特点、装束、发型、肤色与衣着都做了具体的描绘,是了解“昆仑儿”及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珍贵文献,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2021年6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越南研究中心刘玉珺教授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交流,并为师生作题为《中越外交关系史料的文史互证》的学术讲座。报告会由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所长于向东教授主持,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部分师参加。
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33—1905)在欧洲近代地理学中具有崇高地位,他是第一位通过实地考察来验证有关亚洲与中国的丰富古代地理知识的地理学家。在此之前,洪堡、玉尔等人都通过文献的研究对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通与地理做过奠基性研究。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总结了李希霍芬在中国地质学上的几方面的贡献,这些贡献业经丁文江、翁文灏等中国地质学家的表彰而广为人知。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贸易展”同名图书,通过精心遴选的294件(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其他相关文物,结合国内外重要遗址、沉船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构画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盛况,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乌拉尔地区在地理上是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历史上是不同文化和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发端于此的诸多考古学文化席卷欧亚草原,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随着“中国青铜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一部分即来自欧亚草原地带”的共识逐渐形成,欧亚草原考古资料的共享日益重要。两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1000年早期的历史,对欧亚冶金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兴起、社会结构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
2021年3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线上举行。牛津大学东亚系何鸿燊中国历史讲座教授沈艾娣女士应邀作了题为“中西交流史——以斯当东(1781-1859)在广州与英国国会活动为例”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历史学院80余名师生出席,校外40余人共同在线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夏明方老师介绍了沈艾娣教授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
以1492年哥伦布航海事件为起点,欧洲与美洲大陆之间因新兴的海洋网络产生了密集且不间断的物种交流,即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A哥伦布大交换不仅导致原住民遭受前所未有的传染病侵袭,也促成了欧洲生态空前的扩张:原产于欧亚大陆的许多农作物和牲畜获得了更大的播种或畜殖空间,同时欧洲市场获得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新来源地。随着英国库克船长对太平洋的持续探索,1788年后南太平洋地区也逐渐被殖民主义所裹挟,近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