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 辛亥革命史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辛亥革命史相关记录103条 . 查询时间(0.412 秒)
辛亥革命与学界     学界  辛亥革命       2008/11/19
活跃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有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军界、学界和会党。身经辛亥风云的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记述当时通行的革命组织工作说:“其方法不外藉会党之声气,以鼓舞军学界,复以军学界之名义,歆动会党”,而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作为“鼓舞”、“歆动”这些力量的“原动力”。这大体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军界、学界和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
袁世凯接受共和原因新探     共和  袁世凯       2008/11/18
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南北议和过程中,对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袁世凯究竟持何种态度?历来人们普遍认为,袁世凯始终反对革命,玩弄权术,欺骗舆论,接受共和是假,窃取总统权位是真。这种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把错综复杂、色彩纷呈的历史简单化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亚洲的东方,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成为这场运动的主流。它吸引数以百计的日本人奋袂而起,接踵而来,参与中国的革命活动。不少人真诚地帮助孙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正如一切伟大的革命运动一样,总是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也有
辛亥革命的是是非非     民国史  辛亥革命       2008/9/16
重温民国史,我的感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在劫难逃。那些历史人物,说到底是各式各样的历史符号,是环境和个性凝聚成的符号。环境无非是传统和现实的网络。东方各国社会转型的首要条件是摆脱传统的重负,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简称各省代表会,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创立起来的全国反清同盟组织,是独立各省为尽早确立共和政体、筹建临时中央政府而组建的一个过渡性联络议政统一机构。它起初纯由独立各省都督府代表组成,不久未独立省份谘议局也有代表参加,因此具有临时国会的性质。 1911年11月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首先在上海宣告成立。其后又迁汉口、南京,几多波折,历经磨难,终于议决临时政府的基...
辛亥革命前发生的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争,差不多所有关于辛亥革命的史著都曾谈到并有所论列,此外还有专书和专文讨论这一问题。如此,人们觉得关于这一问题似乎已没有什么话可说了。但如果从两派的民主思想准备的角度去观察,则此一问题还很有重新加以讨论和深入分析的余地。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反满革命的主张与和平改革的主张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论。争论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同盟会成立前为...
光复会和上海光复     上海光复  光复会       2008/6/13
一 光复会是在上海成立的革命组织,上海光复是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 “光复”,犹言“收复”、“恢复”。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当少数民族入据,收回汉族失地,也称之为“光复”。同盟会由三个革命小团体组成,其中一个就是以“光复”定名的光复会。1911年武昌起义,当时报刊称为“光复武汉三镇”。接着,上海举行武装起义,攻克制造局,史称“上海光复”。 光复会的定名,疑与章太炎有关。他在文章...
关于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党史界有两种观点:(一)共产国际的路线是正确的,陈独秀违背了国际路线,推行一条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二)共产国际的路线是错误的,陈独秀只是执行了这条路线,国际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文过饰非,寻找替罪羊。陈独秀自己则说,他是“尊重国际纪律”、“服从国际命令”,被迫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正确主张【注: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
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这一口号广为传播,地处北疆的绥远亦有耳闻。满、蒙在清代被赋予了一些特权,辛亥革命中满清王朝垮台,这势必动摇满蒙优势地位,满蒙汉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而变。五族共和下民族平等成为应有之义,然而1912年北京政府出台的《蒙古待遇条例》又保留了蒙古族的一些特权,于是造成蒙汉关系走向的复杂曲折。就辛亥革命对蒙汉关系的影响而言,已有的研究较多从宏观上关注上层的政治变动[1],可是在...
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  海外  革命活动       2010/11/3
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又是卓越的革命实践家。为了实现中国的自由、独立和富强,他不辞辛劳,奔走颠簸,跑遍整个世界。在孙中山致力于革命的40年中,约有一半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从南洋群岛到欧美大陆,从檀香山、横滨、东京到纽约、伦敦、巴黎……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有人作过统计,孙中山先后在14个国家和地区旅行、活动和生活过,他一生四次横渡太平洋,四次横渡印度洋,六次横渡大西洋,七次到檀香山,四次...
80年以前,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由武昌革命党人在与外界很少联系,准备又不充分的条件下,始举反清的义旗,发动突然袭击,驱逐清朝官吏,攻克武汉三镇,成立军政府,与清军展开战斗。武昌起义,如春雷乍起,万象复苏,各省闻风响应,纷纷宣告独立。革命风潮,鼓荡全国,不可遏抑。工农和青年群众满腔热情,奋起斗争;对革命一向心存顾虑的立宪派,也加入反清营垒,甚至许多旧官僚...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推而论之,它还关系到中国革命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科建构和历史分期等重大问题。
论辛亥革命的性质     性质  辛亥革命       2008/5/12
一 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60年,中国资本主义己经初步成长的社会条件下面。资产阶级尽管很幼弱,但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成熟的力量,足以使自己扮演发动和领导一场革命的脚色。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但至今仍缺少全面讲这个题目的著作。我们只能举出部分或个别统计资料,从中看出一般趋势。据严中平等编的《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从1872年到19...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无可争议的领袖,他的革命纲领是尽人皆知的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人们已做了相当多的研讨,而对民生主义及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影响如何评估?似乎仍有讨论研究的余地。本文试图对此略做一些分析与评述,希望引起进一步的批评和讨论。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它不仅宣告了满清王朝的覆灭,同时也标志沿袭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终结。晚清中国政局发生的这一重大变动,既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也是一个世界性事件,它在当时就引起世界几个主要列强的密切关注和反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学术界已做过一些研究。大致说来,国内学者多数站在辛亥革命的立场上,认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对辛亥革命推翻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