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 辛亥革命史 >>>
搜索结果: 91-103 共查到知识库 辛亥革命史相关记录103条 . 查询时间(0.85 秒)
阅读全文 辛亥革命:上海城市的特点与地位 熊月之   [提 要]上海在辛亥革命中的区域特点主要有四:一是革命舆论 深入人心;二是革命派、立宪派结成统一战线;三是工商业者占重要 地位,资产阶级色彩强烈;四是起义以比较公开的形式进行,县城不 战而下。上海在全国的地位,也可概括为四点:一是革命舆论基地, 二是革命指挥机关所在地,三是江浙地区起义的关键所在,四是新生 革命政权的经济支柱。   [关键词]...
阅读全文 辛亥革命的挽歌 ——鲁迅《哀范君三章》史实证析 段 炼 [提 要]《哀范君三章》是鲁迅在辛亥革命之际所写下的感人诗篇。从对范爱农悲剧的思 考,鲁迅开始了对新的救国道路的探索。立人、国民性、唤起民众……鲁迅投入了新的战 斗。《艾范君三章》不仅是缅怀范爱农的悼诗,更是辛亥革命的一曲挽歌。 [关键词] 鲁迅 范爱农 挽歌 【阅读全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阅读全文 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 廖 大 伟 [提 要] 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是全方位的且难以估价,其中,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促进了上海城市发展。辛亥革命为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创造了宝贵的契机和有利的条件,蓄势而发的上海则以对辛亥革命的实际贡献和巨大作用确保了自身政治地位的提升。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是一种互动互助、互为因果的关系,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彰显的的过程。[关键词]...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白澳政策”
【参考文献】 1 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中国现代史研究所编。 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第1~150辑,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60~1997 2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27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995 3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现代历史文献保管研究中心,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会合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档...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七节           2007/8/3
第七节宣统皇帝退位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武汉前线的战斗并没有完全结束。起义军与北京清政府的所谓“南北和谈”也没有谈出个最后结果。清王朝虽然已土崩瓦解,但其在全国的统治象征——皇帝的权威依然存在,一些外国政府虽然表面上宣布中立,但实际上也只是在等待观望,整个形势对革命党人来说依然非常的严峻。 武昌起义的枪炮声震惊了清王朝,但真正从这一事件中获得最大好处的则是袁世凯。前此,...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至今已经九十春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的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它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上一世纪中,对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中国定期举行纪念活动,并不断开展研究和讨论,回忆和论述文章连篇累牍;国外也多有论评和研究,遍及各个国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性的重...
来自韩国学界的独特视野      韩国       2007/8/3
2002年6月25日,正当韩国足球以其独特风格震惊世人之际,韩国新罗大学史学科教授裴京汉先生在本院近代史所的学术报告让中国学者感受到韩国学术研究的独特视野。  裴教授报告的题目为"韩国学界的辛亥革命研究"。韩国学者立足于"周边视角",对中国辛亥革命史的完整重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尤以闵斗基先生的贡献最具独创性。他提出把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看成形成共和制这一政治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来把...
抗战爆发后#为了联合各界妇女团体#团结和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战#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进行改组&改组后的新运妇指会#设立了慰劳’儿童保育’战地服务等小组#成为全国性的领导和动员妇女参加抗战的总机构&各小组在新运妇指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战’抢救难童’慰劳伤兵’训练妇女#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同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章太炎两人的革命思想颇多共同之处:他们都以固有文化和浙东学派的传统为基础,因列强的侵略刺激而形成民族主义,渴望中国独立和民族自主,坚定地主张反清革命,批判反动统治者自利自救的"立宪";他们同样娴熟地运用历史知识,培养人们的爱国革命思想,又都运用了"进化论"的思想武器.但是在国内民族问题上,陶的认识较为固执,而章太炎则能与时俱进;在对待帝国主义的认识上,陶...
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前曾有过一段投身"乱党"的日子.他参加过反清志士的秘密团体"暗杀团",发起并领导过反清斗争的革命组织"岳王会".但许多相关历史真迹已湮没不闻,或语未能详.寻索陈独秀早年政治活动的心理轨迹,清理其投身革命的思维逻辑,诠释其斗争风格的形成契机,这对于陈独秀后来的革命事业无疑也是一种历史渊源.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并不是因为革命党人主观上的妥协、让权,而是因为革命前中国人并没有感受到中国社会秩序的不合理.所以,在革命过程中,革命党人所致力的只是改变传统权威维持下的政治秩序;革命胜利后所进行的建设,也就只局限于建立新政治秩序和新权威,而不是法制和国体的建设.正是在当时整个社会要求恢复权威和秩序的呼声下,袁世凯夺得了民国权柄.
论述孙中山及孙中山手创的三民主义和他领导的革命事业,是毛泽东一生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关于辛亥革命、关于三民主义、关于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革命精神、关于继承孙中山的历史遗产。所有这几方面的论述,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同“五四”以来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毛泽东对孙中山的业绩、思想、精神、历史地位,一直是以十分尊敬的态度和历史主义的眼光作出很高的评价的。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