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 中国国民党史 >>>
搜索结果: 76-8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国民党史相关记录85条 . 查询时间(4.875 秒)
论龙云与蒋介石关系的演变             2007/11/5
蒋介石统治时期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是民国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蒋介石以锄诛异己、专制独裁为基本政策,迫使龙云由“拥蒋反共”转变为“联共反蒋”。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的合分和国民党统治的兴衰紧相关联。笔者试对此问题作一探讨。如有不妥,望读者指正。
作者认为蒋介石统治中国22年中曾三次下野与复出,这决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各个历史阶段尖锐的社会矛盾斗争的结果,反映了国民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暴露了蒋介石玩弄政治权术的阴险面目。 基金
从一二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妥协退让转变为抗日。同样是淞沪抗战,为什么蒋介石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金以林在《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发表《从汪、胡联手到蒋、汪合作──以1931年宁粤上海和谈为中心》一文,指出:在1931年因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引起的宁粤对峙事件中,国民党内反蒋势力结成空前未有的大联盟。因此,蒋介石也一改以往武力镇压为主的做法,而始终力求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特别是"九o一八"事变后,面对外侮和全国人民要求一致对外的呼声,宁粤双方被迫和解...
从蒋氏下野到蒋汪合流           2007/8/3
1931年初,蒋介石与胡汉民因约法之争,蒋囚胡于南京,由此引发国民党内的再次分裂。胡汉民旧属、汪精卫的改组派、孙科的太子派,以及西山会议派等联合一致,并带动地方实力派共同反蒋,在广州开府,成立“非常会议”,形成新一轮的宁粤对峙局面。后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宁粤双方被迫妥协。通过上海议和,双方决定:蒋介石下野,各自召开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再在南京召开统一的四届一中全会。期间,粤...
现代化国家政治建设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实行法治,中国知识精英曾为此做出过一系列努力,这些努力即包括宪政观念的宣传与宪政原理的阐释,也包括参照西方民主制度、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所进行的若干探索。1940年,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在其提出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修正草案》(即“期成宪草”)中设计的“国民大会议政会”,便是以西方民主思想为基础,以议会制度为模本,试图改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次尝试。这一设计的...
张学良捉蒋计划的由来     张学良  捉蒋计划  由来       2010/11/4
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发动西安事变的最初提议无疑是张学良自己在1936年4月底对刘鼎谈话中提出来的。但张学良当时所考虑的事变是一种什么形式,并无明确的说明。其具体提到反蒋的方式,仅仅表述为“预备着硬干,预备着和大老板打一架”,“我要干就彻底干”。这里的“硬干”、“彻底干”,“打一架”,多半是政变的意思,就是要公开结盟红军,与蒋分裂和准备着与南京进行公开的军事对抗。⑴具体怎么实现这个分裂与对抗,张似乎...
看到已过百岁的张学良还常常大谈西安事变,人们通常都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蒋介石杀了杨虎城,却没有杀掉张学良?如果我们注意到蒋50年代初讲过的话,即「他还不悔过?他是国家的罪人,国家到今天都是他弄的,他早该死了,多少人要杀他他知道不?」[1]应该不难了解蒋内心中对张学良痛恨到何种程度。联想到杨虎城一家大小统统杀,而张不仅活了下来,如今还以见证人的身份大讲西安事变,也实在是个奇迹。
上海第六区第二区分部秘书张廷灏函,报告区分部执行委员为杨文、唐文、张廷灏;办公地点为江湾复旦大学;管辖区域为“复旦大学大、中学部,将来或可兼管江湾全镇”;“党员现有四十五人,尚有十馀人欲加入”;要求毛“入党表等再寄五十份来”。
同年9月,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进攻皖系浙江督办卢永祥,江浙战争爆发。孙中山支持皖、奉两系,并企图乘机北伐,推翻直系中央政府,统一中国,而中共中央则反对与任何军阀结盟。陈独秀与时任中央局秘书的毛泽东联名发出通告,认为“江浙战争是军阀争夺地盘与国际帝国主义操纵中国政治之一种表现,可解救中国的惟有国民革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