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 中国国民党史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国民党史相关记录85条 . 查询时间(1.93 秒)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奉令西迁。至湖南芷江时,学生们因膳食经费的减少和自由支配权被剥夺,向学校当局表达了普遍不满。由于校方前期处置失当,这种不满很快演变成旨在驱除总务处主任吴挹峰,进而改革学校、刷新政治的全校性学潮。新任教育长陈果夫按照传统教育伦理和政党组织纪律的要求试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却造成了代表政党意志的校方同学生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最终以学生离校、政校险些停办的结局...
“清党”后,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不仅没有像设想的那样振衰起敝,反而加速异化。思想建设上,党与政治工作分离,官兵有意疏离主义与信仰。宣传工作上,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声音快速沉寂下去。军政领袖在党军关系、土地问题等方面言行背离,使得军民之间的距离越隔越远。组织工作上,轻视党的建设,迷恋武力,既是党权虚弱的根由,又刺激着军权的进一步独大。在军事领袖的联手打击下,政治工作反而成为国民党中央的眼中钉和弃子。...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治黄纳入战时运行轨道,专司黄河兴利防患事务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隶属行政院经济部的同时,亦受到第一战区司令部的指挥监督,形成一种双重管隶、三方关联的繁复运作模式。在此治理模式下,泛区治黄工程的运作步履维艰、漏洞百出,呈现责任主体不明,军权、财权、事权相互分离,各方掣肘、推诿的混乱局面,反映出国民政府战时体制在职能设计、价值取向和行政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节日与纪念日在构建社会文化认同与政治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京国民政府为建立“革命”的时间政治秩序,试图将传统节日移于“国历”的节庆体系之中,并制定了一系列改造与替代旧历节日的办法。国民政府的政令规定,旧历岁时节日一律移于国历相同日期举办,由此出现了两个中秋、两个新年等现象,引发了新旧节日的对立冲突。国民政府试图通过行政命令等强制手段改造旧历节日,既陷入决策误区,又违背民俗民情,加之组织、动员与治...
1927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后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成立,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政校西迁,十年间校内异见迭生,对校务影响极大。校内派系活动与国民党高层派系政治联系密切,前期集中体现为改组派与左派青年反对西山会议派和反对“蒋胡合作”的局面,后半期体现为黄埔系在蒋介石授意下的半公开化活动。然而,团体和异见者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政争的激烈程度应被无限放大。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由于经济窘境和政治高压等原因,北方颇显颓气,包括司法人员在内的公职人员自北南行者不少。北伐战争期间及其后,北方法律官僚王宠惠、罗文干等人进入国民党高层,在讲求法律专业知识、注重司法实践经验的选任标准下,相互推介援引,北京政府司法官员大量进入南京政府,出现“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现象。这既与国民党的人才接收政策、司法缺少班底有关,也与当时正在形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司法不党”理...
南京国民政府期间,面对严重的虫害,科研人员提议以益虫益鸟来辅助捕杀农业害虫。在政府支持下,科研人员对全国各地的益虫益鸟进行了普查,分析了它们的类别,研究了它们的习性,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以扩大影响。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注重培养儿童的相关意识,希望他们成为开路先锋并最终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体现出我国科学界此时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生物治理理念,是我国生物治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7—1929年,国民党政权展开了“整理”汉冶萍公司的活动。其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强自身统治的基础。汉冶萍公司无力对抗,遂向拥有公司巨大债权的日本求援,整理汉冶萍便转化为国民党政权与日本之间的博弈。由于当时中国政治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不仅国内政局动荡,而且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在日本的干预和阻挠下,国民党政权无论是武汉政府还是南京政府均无法真正对汉冶萍公司进行接管整理。国民党政权丧失了...
以纪念辛亥百年为标志,2011年中国社会的历史热达到了顶峰。在我们的传统中,当代人看前朝史,一直都是个复杂的学术和政治命题,早已超越历史学的范畴。在不同诉求和立场的指导下,社会各群体对前朝史的解读也就形态各异,客观与歪曲,误读与真相,交织在一起。
2009年5月21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了董彦斌先生的一篇文章《也谈<六法全书>废除的前后》。该文对纪坡民先生于2003年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六法全书>废除前后》提出了质疑。就笔者阅读范围所及,这是第二篇对纪先生的观点提出较为激烈批评的文章。此前,长期从事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的张希坡先生曾撰写过一篇题为《废除伪“法统”就是废除以国民党<六法全书>为代表的一切反动法律——兼评对“中共中...
1929年6月,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全国宣传会议上制定了三民主义文艺政策,正式提出“三民主义文学”的口号。上述文艺政策和文学口号的提出表面看来是为了对付左翼文学,完全是出于政党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影响,是国民党建国方略在文艺领域的实践。三民主义文艺政策及其文学运动,作为一种政策意向虽然在短短两年内就偃旗息鼓,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但却成为近代文学意识形态化的开始。...
1948年1月爆发的港英政府强拆九龙城民居事件,再次触发中英两国政府围绕九龙城主权问题的交涉,并引发内地民众对港英当局野蛮行径的抗议浪潮。在毗邻香港的广东,各界反响尤大,广州各界成立“粤穗各界对九龙事件外交后援会”,并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面对民情愤慨,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主任高信为首的CC派为捞取政治资本,同时为防止中共地下党借机活动,高调出面组织与领导了广州各界的游行示威活动。然而,...
蒋介石与北伐时期的江西战场     北伐  蒋介石       2009/9/18
江西战场是北伐时期的三大战场之一。它由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亲自指挥,其对手是直系军阀的后起头目孙传芳。研究这一战场上的两军作战史,不仅有助于了解蒋介石其人及其军事活动,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北伐战争,获得军事史上的某些经验。
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被迫“请假”离国,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限制共产党人的整理党务案,逐步掌握了党权、政权和军权。为了保证中国革命的健康发展,夺取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人曾团结合作,同蒋介石进行过几次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夺回了大部分党权和政权,但是,由于未曾触动蒋介石的军权,最终还是失败了。本文是对这几次斗争的一个历史概述。
本文以蒋介石日记的相关叙述为中心,试图比较抗战后期英美对华政策的差异及国民政府对英美外交政策的差异。这一时期,尽管中国与英美成为共同作战的盟国,但亲疏关系不同。中英关系在这一时期并未有多大改善,相反,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陆续凸显出来。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形象相对良好。中国期望借助美国,对英国有所制约。尽管中美在战后目标上有较大重叠,但英美关系毕竟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在中英冲突中对中国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