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史学理论 历史相关记录303条 . 查询时间(0.457 秒)
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必须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而不仅是对基本原理的推广或应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摆脱普世主义叙事的束缚,在细致缜密的实证研究和经验研究中发现并还原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必须从“苏式”教条的笼罩中真正解放出来,走自己的路,克服长期存在的惯性和惰性;必须以国际化为基础,保持最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史学的批判、改造和转化;回归学术化,...
近日,由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联合打造的“中轴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口述史访谈比赛落下帷幕。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葛晓文、晁迪、褚思琪、谭静蕾、陆玟霏五人团队的参赛作品《尽北晨暮:北京钟鼓楼的前世今生》获得比赛一等奖,指导教师蔡佳获“优秀指导教师”。
2023年12月5日上午,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罗文东研究员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调研。罗文东书记首先为历史学院骨干党员讲了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和理论逻辑》的专题党课,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本质属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三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
关于“大国”一词,我国多以major country指代中国的大国地位。这意味着中国有别于西方那样的大国。因为西方大国常以great power自称,该词最初指大航海时代以来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帝国,现在多用来指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并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就被中国人称为“列强”。如今中国作为大国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国。因此...
杨艳秋,现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挂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
俞金尧,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科专业:世界史,研究方向为西欧近代经济社会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
学术如剑术,内功是基础,方法只不过是招式,所有的学术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深厚的学术功力基础之上的招式呈现。历史研究有三大支柱:史实、史料、语言。史实需要辨析,史料需要解析,语言则包括资料语言与工具语言。优秀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宏观的视野、中观的选题、微观的研究。
社会历史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发展的,其中有“常”有“变”,既有“常中求变”,亦有“变中求常”,表现为二者的辩证发展。社会变迁是“常”与“变”的总相,也是其转换的枢机,因此“通古今之变”成为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每当社会变迁开始萌动与发展时,人们就会思考“常”为何“变”、如何“变”,身处其中又当如何应对与自处,这些思考就形成了各种历史思潮。
在人类社会的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上,在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的积累下,常常会出现一种“思潮”,即群体性的思想、认识、价值观、诉求和呼吁的潮流,涌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对历史的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性质和形成机制,是学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中国,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动和发挥显著的作用,主要是近现代时期的现象。
董立河,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所副所长、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西方史学理论或历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张昭军,山东省淄博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2010年度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聘用研究员,2013年秋学期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2016年秋学期中国台湾大学访问教授,2019年7-8月日本东北大学访问教授,2021...
本书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史学是如何进行的,史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史学研究及其成果,如何看待史学价值等诸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实证主义史观的有关史学本体论的观点。本书的目的重在“破”,希望通过对历史学本质的分析来认清我们头脑中牢固的传统史学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和叙述体系,走出固有的思维定式,突破观念禁锢,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我们的历史研究,看待中国当代历史学与考古学。
王邵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办公电话:0431-85099418,办公地点: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楼219室,电子邮件:wangsl431@nenu.edu.cn。
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表现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家探讨史学理论发展方向时阐释的论题。海登•怀特从叙事模式角度,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从语言哲学角度同异并存地界定了历史表现的内涵与外延。他们的共识性前提假设是:语言与实在、文本与过去之间是表现关系(以“关于”作连接词),不是指称关系(以“是”作连接词)。历史表现的内涵,是研究者运用语言写作的文本。历史表现的外延,不仅包括专业史学文...
李友东,1975年12月生于淄博周村,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现当代史学理论,比较史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