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历史学 清末相关记录131条 . 查询时间(0.03 秒)
清末“预备立宪”是对日本明治宪政的模仿——论者近乎众口一词,但清末预备立宪为什么要模仿日本的明治宪政?看来史界似乎对此缺乏深究。为此,本文不揣浅陋,试从几个角度作些剖析。   一、历史的演进   纵向观之,清末“预备立宪”模仿日本明治宪政,是晚清三次“新政”仿日倾向的历史演进。   随着内忧外患与日俱增,晚清的统治每况愈下。为挽衰救危计,清朝统治集团从1世纪后半期起,先后三次推行“新政...
毋庸置疑,清末“预备立宪”即对日本明治宪政的模仿,其原委,笔者已作专论(详见拙文《清末“预备立宪”为何模仿日本明治宪政》,载《北方论丛》1991年第3期。)。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比较模仿与被模仿双方的有关实情,笔者还认为:所谓模仿,是就总体而言;对于具体问题,模仿之中又多有保留。有的且为相当重要之处的保留。弄清这种模仿中的保留,有助于我们对清末“预备立宪”的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 一   清...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压力下,对旧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其中对教育领域的调整最为彰显。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发展新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因此,如何有效而迅速地发展新式教育即成为该时期教育政策调整的关注点之一。而教育款项,作为教育政策调整的经济支持和后盾则被认为是发展新式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此时期清政府财政艰窘,对于...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清末新政       2007/12/31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关这段历史,国内外的学者已做了不少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研究清末新政的中外学者之间并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有鉴于此,笔者就所阅读过的相关英文著作做一简单介绍,希望能...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科学的兴起,我们一直从近代社会科学中国社会剧变和思想文化转型,或西方社会科学输入影响来解读。   近日 ,来自史学界的新的声音是,作为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在学术领域的反映,清末民国时期蓬勃而兴的社会调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兴起。本报及时将史学界声音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作为一种社会研究的技术方法,社会调查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          2007/12/25
[摘 要]照相自从传入上海之后,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优点,很快便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得以施展身手。多姿多彩的各类人像照片被许多人所钟爱,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化和市场化,使清末民初的上海照相业深深地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发挥着某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九○八年十二月三日,(光绪三十四年旧历十一月初九).三岁的溥仪在紫禁城太和殿成为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当天,诏书告天下说:
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浪潮中,大批的学子随时流选择了理工农医一类自然科学,作为自己报效祖国的学业。随着学识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其中许多人改变了初衷,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转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这一转变除与他们个人自身的兴趣和才智有关而外,更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独特产物。
清末知识人的反满意识          2007/12/25
清末的最后十年,一面是满人积久的贫困化和衰弱化牵动时论和策论,朝野纷纷筹议“八旗生计”;一面是知识人的反满意识勃勃然而起,用种族之辩唤出了一场共和革命。其间的不对称性便成为一种显然的历史矛盾。戊戌变法的失败,促成了中国士人群体的第一次整体分裂。于是而有一部分知识人以国家为名义脱幅于君权。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外向的矛盾因之转为内卷。历史文化中的种姓意识和西潮引入的民族主义交汇于这个过程,为知识人...
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美等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从此,上海传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在开埠以后近二十年的时期内,上海逐步形成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界分立"的政治格局。在这种奇特的政治格局下,上海的社会管理机制呈现"一市三制"的景象。这种特殊的社会管理机制的运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上海地方社会的历史进程。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清朝  新政       2007/12/6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关这段历史,国内外的学者已做了不少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研究清末新政的中外学者之间并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有鉴于此,笔者就所阅读过的相关英文著作做一简单介绍,希望能...
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7月15日18:7)谈论国学者,首先应该意识到,不仅“国学”是一个现代概念,以“国学”的名义从事教学、科研和文化宣教活动,也是到清末民国时期才有的历史现象。 中国古代虽有“国学”二字,但意为国家所设立的最高级别的学校兼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子监就被称为“国学”)。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乃是清末以来的新名词、新概念,它最早从日本传来,大意是指与西学相对...
文章来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 【摘要】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作者】 王淑娟. 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 河北唐山063000....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李 细 珠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的关系,以制度变革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张之洞对清末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过程中清王朝中央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并以张之洞在湖北所推行的具体改革作为新政政策实施的例证,以期动态地观察清末新政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 全文除绪论与结论外,正文共七章。 绪论部分介绍本课题研究的选题理由与意义、以...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出版 李细珠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37.4万字,44元 本书以制度变革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张之洞对清末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过程中清王朝中央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并以张之洞在湖北所推行的具体改革作为新政政策实施的例证,以期动态地观察清末新政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作者充分利用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图书馆所藏的张之洞档案,以及其他相关史料与著述,从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