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张之洞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092 秒)
新式学堂普遍存在重西学轻中学的倾向,使得传统旧学的前景堪忧,这不仅阻碍着学堂教育的全面展开,而且成为反对停废科举者的重要理由。清廷中央一面注重可以致用之新学,一面仍坚持“旧学不可弃”。朝野对旧学与新制如何兼容聚讼不已。张之洞在拟定全国学堂章程时力图通过提升旧学的地位和比重,构建一个远胜科举时代的旧学教育愿景,以彻底解决科举与学堂之争。癸卯学制旧学色彩浓厚应在这样的背景中理解。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以前虽未正式参与御外军事实践,但早已开始进行御外军事运筹,特别是到他任两广总督期间,亲自参与指挥抗法战事,其御外军事运筹得以切实施展,其军事思想遂基本成型。学界虽然对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和他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有所研究,但尚未对其御外军事运筹的起始和推进过程进行细探。
2020年9月2日,第二届“张之洞与武汉城市发展”座谈会暨张之洞数字博物馆数字展厅发布会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以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张之洞与武汉城市发展,推动建立“张之洞智库”,为武汉的城市发展与更新贡献智慧。
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圈子,古人也一样。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就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昔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一书,对此做了着重探讨。这一期《星期学术》版就为您呈现此书作者与三位学者的精彩讨论。
一本学术著作,十年后还有修订再版的机会,着实令人颇感欣慰。有此因缘,首先得归功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主任郭沂纹编审。其实,要说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因缘,此前只可谓是有缘无分,因为曾经有过两次失之交臂。1997年,我完成关于倭仁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当年申请东方历史学术出版基金,其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但是,当次年接获入选通知时,文库已因故改由另一家兄弟出版社...
以往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主要是依据康有为、梁启超留下的史料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史料是康有为的《我史》(《康南海自编年谱》)、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戊戌奏稿》,被称为戊戌变法研究的“三大史料”。然而这三大史料却都存在问题:《戊戌奏稿》已被黄彰健、孔祥吉等人证明是康有为于1911年春作伪的作品,并非是戊戌变法期间的真作;《戊戌政变记》的作者梁启超自己也承认该作“难免将真迹放大”,事实上,该作...
光绪二十一年秋,张之洞与康有为的最初交往于南京,张因甲午战争而署理两江总督,反对李鸿章等人的议和,康因发动“公车上书”及上书光绪帝而名声初震,此中的牵线人是张之洞的幕僚梁鼎芬。黄绍箕也参与了此后的活动。两人相会后,张之洞支持康有为办理上海强学会,并开办《强学报》。康有为的学术主张与政治见解与张之洞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康在办理《强学报》时,坚守其见,与张之洞一派决裂。此是张、康关系的转折点,也说明了两...
张之洞科教兴农思想探析     科教兴农  张之洞       2009/11/4
晚清社会,农政荒废,农业衰微,加之列强经济侵略日益加深,临此内忧外患之际,作为晚清重臣的张之洞从“固国邦,养民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理念,形成了自身的“科教兴农”思想,并大胆付诸实践,对清末农业改革和农业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国今天进一步推行“科教兴农”战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晚清社会,农政荒废,农业衰微,加之列强经济侵略日益加深,临此内忧外患之际,作为晚清重臣的张之洞从“固国邦,养民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理念,形成了自身的“科教兴农”思想,并大胆付诸实践,对清末农业改革和农业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国今天进一步推行“科教兴农”战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张之洞(1837——1909年),直隶南皮人。16岁时、中乡试第一名举人。27岁参加殿试,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此后,先后担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34岁起,担任山西巡抚,接着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督鄂长达17年之久。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成为全国教育的最高长官。作为清末洋务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十分重视留学教育,发表了许多有关言论,利用其在教育界的特殊地位...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大为兴盛,而从前热门的政治史则颇有冷落之感。在有数的几个还比较受学术界关注的政治史课题里面,晚清最后10 年的新政应该算是较重要的一个。笔者也是晚清新政的研究者和热心关注者之一。因此,李著甫一出版,笔者便仔细拜读,并写就以下的评论,以就教于作者李细珠先生及学术界同仁。 一、关于晚清新政和政局 前面说过,晚清新政...
作为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张之洞与刘坤一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所有的新政研究者的重视;但是,以往学术界的研究,无论是专论还是在清末新政研究或张之洞传记中,大都只注重对此文本内容的阐述,[1] 而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经过以及其思想来源与影响关注得不够。本文拟着重对后者作进一步的考察。
庚子年(1900年),面对八国联军的武力威胁,中国政局动荡,政坛变幻莫测。张之洞一面公开表示拥护“两宫”,而内心深处却存有独立称王之念。他私下派长子张权前去东京,与钱恂一起在日活动;通过宇都宫太郎向日本参谋本部征求对组织新政府及提供军事帮助之可能。张之洞还希望日本派军事专家来协助练兵,同时还要购买枪支弹药,加紧训练新式军队。与此同时,张之洞对唐才常在武汉地区的自立军活动,在八国联军攻克北京之前,...
作者认为光绪新政容纳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裒集众长,折衷一是”,是处于“既不小变又不全变的中间状态”,称光绪帝为改革的皇帝则可,把他说成代表洋务或维新一派的皇帝尚为不当。而张之洞是洋务到维新的过渡人物,他的《劝学篇》是“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著作,不是反对维新的“宣言书”。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李 细 珠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的关系,以制度变革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张之洞对清末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过程中清王朝中央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并以张之洞在湖北所推行的具体改革作为新政政策实施的例证,以期动态地观察清末新政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 全文除绪论与结论外,正文共七章。 绪论部分介绍本课题研究的选题理由与意义、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