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信息保护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368 秒)
编者按个人信息保护法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极大完善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在该法实施满两周年之际,本报特策划推出个人信息保护理论专版,探讨该法实施过程中的几个主要话题,期望对理论与实践发展有所助益。敬请关注。
2023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立法规划,将“公益诉讼法”列入一类项目,这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共利益保护领域生动实践法治化的体现。
2023年8月10日下午,由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主办、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承办的“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与反电信网络诈骗公益诉讼实践问题研究”司法实务沙龙在义乌市举行,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本院刑法学博士生导师楼伯坤教授应邀出席,并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的心理遏制”为题做了专题发言。
2023年6月5日晚,上海政法学院王倩教授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敬业楼6029为西政师生作“作为劳动基准的个人信息保护”主题讲座,生动细致地讲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劳动基准法中保护个人信息的特殊安排。
2022年11月18日,“个人信息保护与平台治理”专题研讨会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举行,研讨会由研究院院长傅蔚冈主持。在“数字看门人的角色与作用”单元的主题发言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助理侯利阳教授讨论了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数字服务法》对监管数字看门人的两种不同方式。他认为《数字市场法》主要监管数字平台的违法性行为,对数字市场采用“三步走”的分析方法,某种角度上是借鉴了反垄断法的分析方法...
肖像权保护规则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诸多方面存在冲突。应当宽松解释"私人事务例外规则",缩减个保法和肖像权保护规则竞合的范围。在处理理由合法性判断冲突上,经由利益衡量而被认定为合法的肖像使用行为,应当同时解释为个保法上的合法处理行为。在同意之形式要求冲突上,《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5条、第26条、第29条和第39条之外的情形,符合《民法典》肖像权保护规则之要求即可。在反悔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冲突上,肖...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2022年2月27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同比上升近3倍。
《个人信息保护法》不仅奠定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新法基础,而且也成为数字化背景下的一部基础性立法。要真正理解和实施好这部新法,必须准确把握其体系逻辑以及与其他基本法律的关系。从实证角度而论,可依据双重基础观来解读这部新法的体系形成基础与主要诉求。一个是将该法作为与刑民基本法具有并存交叉地位的领域基本法而设计的基础视角。由此入手可正确理解其作为新兴领域基本法的规范意义及与相关基本法特别是《民法典》的适...
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一揽子授权、强制同意、大数据“杀熟”……这些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今后将受到制约。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作为中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将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安全监管与治理,把个人信息使用权关进法律的笼子里。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地方性法规出现了针对以生物识别信息为特征的新型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面部特征信息处理的限制性规定在行业内部规范和地方性立法已有所体现。比如,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人脸识别禁止性条款的地方立法——《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该条例明确禁止物业管理中强制进行人脸识别。
2021年8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刚刚颁布之际,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与互联网实验室在线上举办了“迎接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专家研讨会”。三百余位来自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在线交流。
人脸识别技术为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担心不断增加,强化人脸信息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规定》,对强化个人信息司法保护,指导各级法院正确审理相关案件、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对促进信息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中的生物识别信息,是生物识别信息中社交属性最强、最易采集的...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021年8月20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对社会普遍关切的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处理等作出规制,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投诉和举报工作机制,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的诸多难点痛点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这部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专门法律,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则和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全方位构筑起个人信息保护的“金钟罩”,彰显了党和国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决心。
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智能化、数字化,一些涉及个人数据信息的问题逐步显现。其中,大数据“杀熟”越来越引发关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