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中国学相关记录67条 . 查询时间(1.007 秒)
从传统汉学向中国学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学术史过程,社会科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研究的美国学者通过深入思考,进一步转向跨学科的地区研究。他们开始逐步挣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摈弃“冷战”思维,真正走进中国,尝试将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与人文历史研究相结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实践。
《世界中国学导论》分综论篇、区域/国别篇、主题篇、学派篇、大师篇和互鉴篇等六个部分,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世界中国学缘起与发展、内涵与外延、理论与方法、现状与前景,一方面藉此破除海外中国学研究无所不在的“西方中心论”和近年来逐渐流行的“中国中心论”的认知迷思,在学理上重构世界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揽镜自鉴,为本土的中国研究提供更深广的“他者”视角,提升“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能力、层次和水准。
国内关于海外中国学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开始了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深入探索。本书尝试为构建世界中国学研究学科体系,做出一些科学的探索。本书结合历史学、经济学、跨学科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纳入全球视野中考察,对谭中之问、汤因比之问、彭慕兰之问、康德拉季耶夫之问、福山之问、雷默之问、李希霍芬之问等国际关注中国的代表性问题做出回答,从世界中国学基础理论、中华文明传承、中西历史分流、康氏长周期、社会主义...
让世界更深刻理解中国,推动中国与世界交融发展。以“中国共产党·中国·世界”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2021年10月18日下午在上海开幕。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承办,每两年举办一届,是一个高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的学术论坛,是中国研究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级平台。
国际中国学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与日本爱知大学于2004年启动的博士研究人才培养合作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在国际大背景下研究中国以及中国与亚洲、与世界关系的一门学问,涉及中国的文化、政法、经济、人口环境、国际关系和中国学研究方法等等。其具体课程设置涵盖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1985年6月,一批从事中国清史问题研究的西方学者们像往常一样从自己的信箱中收取美国清史研究会(Society for Qing Studies)主办的《清史问题》(Ch’ing-Shih Wen-T’i)杂志。但是,令他们吃惊的是,杂志居然改名了,“晚期帝制中国(Late Imperial China)”这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然而,为什么要改名呢?是学术内部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外部环境变迁的不...
戴问天是地质专家,又是二战中国战场的亲历者,自30年前旅德伊始,他一直收集德国人关于二战反思的档案。他依据亲历者对历史的记忆,对原始档案的洞见,借助大量档案资料,回答了他眼中的“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戴问天先生的新作《德国为什么要二战》已在2015年1月面世,无论从知识性还是从思想角度来看,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魏斐德生前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总校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国家东亚资源中心主任,还曾在美国亚洲协会、社会科学研究联合会等机构任职。他加州大学伯克利总校历史系教授兼亚洲研究哈斯(Hass)教授、上海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他著述等身,已经出版论著八部,分别为《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华南社会...
魏斐德生前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总校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国家东亚资源中心主任,还曾在美国亚洲协会、社会科学研究联合会等机构任职。他加州大学伯克利总校历史系教授兼亚洲研究哈斯(Hass)教授、上海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他著述等身,已经出版论著八部,分别为《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华南社会...
海外中国学研究这块,我们华东师大目前集中在对美国方面的研究,偏重从历史学这个学科的角度去研究美国中国学的发展史。海外中国学涉及多个学科,某一个单位或个人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一个一个的学科来具体突破、探索,只有将各个学科的成果集中起来,才能够了解海外各个国家中国学研究的全貌。因为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平时的读书也主要是围绕美国中国学这个领域,由此进行资料的分析和研究。
2011年10月3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世界上10多个国家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齐聚一堂,交流各国的中国研究状况、解读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象及其影响、探索中国研究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出席研讨会并致辞。(详见后续报道)。
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时代剧变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一批中国学者对历史演进阐发了深刻而新鲜的理论。龚自珍、魏源预见到“乱将不远”,对公羊“三世说”进行革命性改造,提出新的命题;其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构建了宣传变法维新的历史观;至19世纪末年,以严复为代表,结合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局,传播了西方近代进化论,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严绍璗教授著《日本中国学史稿》,最近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严教授是北京大学教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著有《日本的中国学家》《日本中国学史》、《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日藏汉籍善本书录》等学术著作。
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认识愈来愈深化,学术界愈来愈多的人士意识到,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世界文明的重大存在,在世界文明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对它的认知和研究,事实上具有世界性。我国人文学者不仅在自身的学术研究中在不同的层面上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一极为丰厚的国际学术资源,而且以我们自身的智慧对广泛的国际研究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或许可以说,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
对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的大量翻译和介绍。这一时期的工作成果,突出表现在对海外重要著作的大量翻译和出版上。这些新出版的翻译著作,重视国际前沿问题的探讨。凡国外新出版的体现学术前沿思考的著作,一般都能及时地翻译过来。在这方面,刘东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比较领先,像美国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等著作的翻译,几乎与国外探讨的热点同步。此间,中国的翻译取向也十分注意与国内学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