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历史学 19世纪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0.114 秒)
长崎市位于日本九州西北部沿海地区,目前只是一个人口略超40万的小城市。但在16-19世纪,这个小港湾曾一度兴起为东亚海域著名的国际商港,是日本江户幕府唯一直辖的外贸城市。来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货物和新知经由长崎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使其不至于完全隔绝而落后于近代世界的发展。华商作为东亚海域贸易史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度参与了长崎的历史进程,华商旧日的集中居住地长崎唐馆(日语称作“唐人屋敷”)正是这一进...
牛津大学与英国的教会-国家建制紧密相连,其博雅教育体系长期以培养教俗精英为旨归。在19世纪英国社会、政治和宗教变动的多重冲击下,该体系出现危机,引发了各方论争。为此,牛津大学实施了将现代历史等新兴科目引入课程体系等改革措施,对博雅教育的内容和载体进行扩容,以适应学生群体需求的变化。这为历史学科的创设开拓了制度空间。基于此,牛津史学教授结合本土经验和德国史学方法,初步构建了现代史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根廷加快了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但各类流行病,尤其是死亡率较高、持续时间长的肺结核,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挑战。卫生学家将肺结核与工人、女性、儿童和移民等群体联系起来,将其定义为导致“阿根廷种族”衰败的“社会疾病”。针对肺结核这类“社会疾病”开展的防治运动促进了阿根廷公共卫生的制度化发展,推动其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界对肺结核传染性的重视,隔离的规定加剧了对病人的污...
“帝国主义”一词虽然来自19世纪中期的现代帝国经验,却常被用来形容古代罗马的军事扩张与帝国统治。若不对该词在罗马史研究最初的用法予以澄清,便容易将现代帝国统治的视角代入对罗马统治的观察之中,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伴随着19世纪末欧洲殖民帝国达至鼎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及“罗马帝国主义”概念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主要变化及其在罗马史研究中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中至今仍极...
“帝国主义”一词虽然来自19世纪中期的现代帝国经验,却常被用来形容古代罗马的军事扩张与帝国统治。若不对该词在罗马史研究最初的用法予以澄清,便容易将现代帝国统治的视角代入对罗马统治的观察之中,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伴随着19世纪末欧洲殖民帝国达至鼎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及“罗马帝国主义”概念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主要变化及其在罗马史研究中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中至今仍极...
本文通过哥伦比亚汉学家唐可·阿尔梅罗的游记《穿过鸦片的硝烟》的阐释,从中可以看出其作为拉丁美洲人的视角,一方面肯定了中国人的品德、社会准则和文化,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述模式,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诸多偏见。在他的笔下,中国是作为"他者"的存在,言辞之间充斥着距离感和怜悯情怀。深刻认识以唐可为代表的拉丁美洲知识精英对华认知偏见的来源有助于更新我们和拉丁美洲社会的交往之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拟定于2018年3月24日举办“19世纪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学术研讨会,诚邀国内外同仁莅临指导。会议论题:1、19世纪以来中国的世界史写作;2、19世纪以来中国“西学”的发展;3、其他相关的学术和理论问题。
19世纪西方人关于天地会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利用程度稍有不足。从若干代表性成果来看,它们既体现了共同的研究特征,又各有特色,保存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有的资料至今尚待利用,有的内容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通类别。不通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野蛮”和“半野蛮”(“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从而建构...
日俄之间的南千岛群岛问题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往往领土问题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南千岛群岛问题也不例外。17世纪以前的俄罗斯还是一个领土只限于欧洲的国家,正是从这一时期起,俄罗斯开始奉行向远东扩张的政策,最终使其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却开始执行锁国的政策, 寄望通过把自身封闭起来以免受来自外部世界的侵扰,从而完全忽视了俄罗斯进入远东这一足以影响东亚格局的重要...
19 世纪欧洲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建构起一套“文明”话语,将世界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三类地区,强调欧洲文明及白人的优越性,并以其“文明”标准来衡量非欧洲国家和地区,“文明”成为欧洲称霸世界的意识形态。19 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与欧洲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文civilization 与中文“文明”在日本对译起来并传到中国,使原有中文“文明”一词具有了新义。另一方面,欧洲“文明”话语对晚清涉外官吏和知识...
在日本近现代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史学流派各以特定的形式反映了日本社会变迁的脉搏和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些史学流派良莠并存,瑕瑜互见,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独树一帜、各领风骚,或在横向上相互借鉴,或在纵向上扬弃创新,既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烙印,也或多或少积淀了一些与历史唯物论相吻合的进步因素,正是这些进步因素在日本史学界的长期浸润,才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的移植生根和传播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时代剧变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一批中国学者对历史演进阐发了深刻而新鲜的理论。龚自珍、魏源预见到“乱将不远”,对公羊“三世说”进行革命性改造,提出新的命题;其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构建了宣传变法维新的历史观;至19世纪末年,以严复为代表,结合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局,传播了西方近代进化论,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与欧洲各自有其“文明”概念及其反映的观念。中文的“文明”与西文的“civilisation”在相遇之前是近义词,都是对自身行为及其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种认知与文化认同,表示各自文化价值所推崇的良好道德行为及以此为基础具有教化的社会,它与“野蛮”相对应,因而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中国“文明”强调柔顺守正与文治教化,具有人际和谐与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主张对“他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