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宋元明清哲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宋元明清哲学相关记录448条 . 查询时间(1.1 秒)
气有偏狭,“常人之学,多是偏于一理,主于一说,故不见四旁,以起争辫。”[30],因而要“会万殊于一贯”[31]。这与庄子以“道通为一”来“齐是非”是同一思维理路。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的渊源关系,是他自己都承认的。他说:“万理虽只是一理,学者且要去万理中,千头万绪却理会,四面凑合来,自见得是一理。……圣贤之学,非老氏之比。老氏说通于一,万事毕。其他都不说。少间又和那一都要无了方好。”[32...
张鹏展在《峤西诗抄序》中曾指出,创作诗赋离不开对忠爱、孝慈、节义、廉介、恬适等等这些人伦日用之道德规范的抒发与阐扬。在其他的诗文及从政实践和教学活动中,也处处反映和表现出他的伦理道德思想。  1、把“修身”、“养德”、“友爱”看作是处理个人与家庭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张鹏展曾在故里家中大门书写对联: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入则笃行出则友爱。[3...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主要哲学著作有《皇极经世书》。他发展《周易》象数学,以“数”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提出一种《周易》先天学。此学有关于伏羲八卦与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的四种图表,称为《伏羲四图》,即《先天图》。   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讨论 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就是:德国大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ndWilhelmLe...
晚近汉语学界开始关注中国解释学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对流行于当代西方人文科学中的诠释学(Hermeneutics)思潮的一个自觉回应。而考较中国解释学,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是:如何估价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本文认为,汉学与宋学各代表一种诠释路向,如果说前者是语学的、史学的,从而是实证的,那么后者则是哲学的,从而是理解的、领悟的。就理论而言,语学与史学的诠释路向并不必然优于哲学的诠释路向...
鞭”),与右尹子革的谈话又充分表露其政治上的勃勃野心(入周求鼎,入郑求田,使诸侯畏之)。总之,从这些描述来看,楚灵王是一个欲望十分强烈的人。按照中国古代的处世经验,一个人欲望太多而又不加控制,迟早会招致祸患。在此,无论将克己解释为战胜私欲还是自我约束,在意思上都可以说得通。而且,说楚灵王因为不懂得自我约束从而招致祸患,和说楚灵王因为未能战胜私欲从而招致祸患,在意思上并无太大区别。进一步说,从辞源学...
李退溪,名滉字景浩,号退溪,退陶,生于朝鲜朝燕山君七年(1501年),历经燕山君,中宗、仁宗、明宗、宣祖五代,卒于宣祖三年(1570年)。  李退溪是朝鲜时代一位继往开来,有创造性的重要儒者。他“集大成于群儒,上以继绝绪,下以开来学,使孔孟程朱之道焕然复明于世”。李珥称他是儒宗,张志渊称他是阐明正学、启导后生、宏扬孔孟程朱之道的唯一者,文一平称说,如果佛宗是元晓,那么儒宗就是李滉。  李退溪作为韩...
论述三:  由是观之,二者虽曰皆不外乎理气,而因所从来,各指其所主与所重而言之,则谓之某为理,某为气,何不可之有乎!  退溪认为,四端与七情,虽然都来自气或理,但因其“所主”、“所重”不同,即指对于理气的所主、所重不同,而形成了四端或七情。这就是“所从来”的意思。可见,“所从来”就是讲四端、七情在形成的根源、途径方面,是以理为主、为重,还是以气为主、为重。关于这个问题,退溪在思想上有一个发展、变化...
皮錫瑞之《經學歷史》云:「學術隨世運為轉移,亦不盡隨世運為轉移。」。孔、孟之後,兩千多年來,儒學之發展歷程中,難免因時、空、環境或其他因素之影響,而有所起伏、衍變。其間,名為儒家,實已悖離者有之;滲雜異端之說者有之;偏執一端者有之。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良有以也。綜觀歷來儒者之所體悟、承傳與闡...
有唐代興,胡、漢融合,文化呈開闊之局面,而學術又展蓬勃之景象。初期,主政者名為崇儒,實,佛、道均同受尊重。就儒學而言,初有杜如晦等十八學士之啟導。太宗即位,開設「弘文館」,精選儒士講論經義,繼而令顏師古考訂五經文字,詔孔穎達等撰定五經義疏,並頒之天下,以為取士之依據,終使經有定本,義說統一。蓋為經傳作疏,實始自兩晉,而隋、唐之治經,則要在是正文字,一統義說。且唐人之義疏,多襲前人之說,鮮少創見,遑...
内容提要:王阳明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境界是“与万物为一体”,如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见动物觳觫哀鸣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摧折必有怜悯之心,见瓦石毁坏必有顾惜之心。他同时认为,人对待万物又自然有轻重厚薄的价值秩序,这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王阳明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这二者统合成一种心理上的自觉意识和判断、选择上的直觉。在它的指导下,人既可以普遍地关爱万物,又可以合理地取用万物。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生境...
三、爱万物与合理取用万物  既泛爱万物又合理取用万物,这在中国文化中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孔子提出“仁”,把它作为人的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方面。“仁”的极致是将爱心推及万物。孔子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合理地取用万物,并不会造成生态失衡。只有杀鸡取卵式的暴疟的掠夺方式才会破坏生态平衡。孟子的仁政学...
良知的条理实际上有先验和后得的区别。先验的条理,指人先天本有的分别不同差等而居之的先验倾向。事物的差别,是人所面对的一个先在的事实,是人的本体性存在的重要方面,对事物差等的分别是人的理性的固有本能。这种倾向和本能,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积累于个体心中,并在其中分出价值性的、知识性的不同方面,变为人的理性的内在结构,这是后得的条理。后得的条理往往有速捷、直接的优越性,它不是对当下发生的事进行推论和思索...
上承中唐古文运动中坚韩退之(愈)、李习之(翱)所初步揭开的更新、复兴儒学思潮之序幕,一种不为经典文本本身所囿限,而能借创造性诠释之、转化之,从而全面突破并实质性地超越汉唐经典注疏之学而深入到心性义理之精微层的崭新儒学形态-理学,于北宋中叶兴起。为这一儒学形态的形成,被称为“北宋五子”的邵康节、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与程伊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正是他们,一改汉唐之儒偏重以礼乐为代表的先王之教...
(三)“造位天德,成性跻圣”:张横渠的理解  张横渠识见的根柢仍在乎《易》。他在天道性命相贯通的理念下,以彻然德性化的理解视野解读《易》,确立了德性灌注一切的易学观和德性优先的整体人文生命理性意识。他力言“《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正蒙·大易篇》),而以德诠释《易》之时位,主张从人文德性出发,因顺《易》卦爻所符示的天道性命之理与正大时位意涵,化天德为己德,或升己德为天德,从而与时无隔以偕行,...
中国儒学宋以后的复兴实质是复性,复性多方而二程选择了“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与“性善”的矛盾通过“性中元无”与“生之而有(善恶)”在二程得以沟通,并新解“性善”之“善”为叹美之意。人不能言说“人生而静”的天性本身,但可以通过人的修道或澄治之功对天性施加影响,二程将“修道之谓教”整个地表述为因失性而修复的过程,意味着将哲学的重心移到了复性的立场上。“复性”与“成性”相关,但又不尽相同。因为复性只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