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冯友兰哲学 >>>
搜索结果: 211-225 共查到冯友兰哲学相关记录599条 . 查询时间(3.288 秒)
抗战时期,辗转迁徙到大西南的爱国学人,生活虽然清苦,但心中激荡的救国情怀却更加浓郁。他们援笔为枪,磨墨作弹,或就近调查当地的人文地理资源,以作开发边疆、支持前线的参考资料;或闭门伏案,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复兴的支点。南开大学开展的边疆人文地理研究和冯友兰“贞元六书”的创作即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报国的赤子之心。
冯友兰处方     冯友兰  处方  《中国现代哲学史》       2007/6/20
历史上从来没有无矛盾、无冲突的稳定。然而,当今世界上确实有连续保持几个世纪稳定的国家。它们都是走在前面的富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问题不在有无矛盾、冲突,而在如何正确地审时度势,找到一个明智地处理矛盾、冲突的政策。总题目仍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文章要做在矛盾的化解、冲突的缓和上。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开出一个药方。他针对“仇对仇到底”的所谓“斗争哲学”,重申张载的“仇必和而...
“冯著比较孔、老、亚里斯多德三人的人生观,英文极劣,当时我就觉得发表这种论文是很丢人的。” 学位延宕十年,这个问题由胡适的“好好学生”唐德刚揭出,由此引发一场有关胡适博士学位的讨论。“疑胡派”认为胡适当时口试没通过,所以没及时拿上文凭。“卫胡派”认为胡适当时急于回国就任北大教授,没顾上出书,所以耽误。属于卫胡派的夏志清认真排查了袁同礼编制的《中国留美学生博士论文目录》,看到北大出身的冯友兰和他在上...
除梁、熊、唐、牟、徐诸人外,在20世纪复兴儒学的思潮中自成一家风范的人物还可指出张群劢、冯友兰和方东美等。
最近,《文献与研究》连续三期刊发《世事评忆》文章,分别介绍荣毅仁、梁漱溟、冯友兰对共产党、新中国、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有关谈话和文章。这些著名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都经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有着对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有着对中国变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旧与新、落后与进步、曲折与胜利等多重对比的亲历。因此,他们关于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关于对实现中国繁荣富强的思考,往往有其别具的...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谢世已十七年了,他最后完成的著作是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完成这部著作,是他晚年时刻难忘的心愿,但他终于在治病的间隙时刻陆续写成全书。这是老一辈学人令人感佩的治学精神。
在最近的教育反思中,通才教育又引起世人的关注。其实早在1948年上半年,在荷花藤影的清华园内就已经进行过一场关于通才教育的大讨论 大学应该是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或者说究竟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冯友兰语),这是关系到学生前途、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个分法,恐怕脱胎于弗洛伊德的“三我”说。弗氏把“我”分成三——本我、自我、超我。所谓“本我”即欲望(从弗氏看来,人乃“欲望”的最现代化的载体),“自我”是对欲望的经济考量,“超我”是对欲望的道德考量。所以,本我者,自然境界也;自我者,功利境界也;超我者,道德境界也。当然,冯友兰先生还延伸了一个层次: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所谓“philosophy”,“哲学”一词是舶来品,由日本人西周译出,经中国人黄遵宪绍介入,非中国所固有。西方哲学是爱智之学,中国哲学(用冯友兰的话说是“中国底哲学”)是养性之学。西方哲学曰逻辑,曰概念;中国哲学曰修身,曰养性。两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虽同曰“哲学”,实名同而实异。沿着西方哲学的理路,欧洲最早发展出了近现代科学,而中国哲学却没有使近现代中国自然发展出科学来。因...
最近,《文献与研究》连续三期刊发《世事评忆》文章,分别介绍荣毅仁、梁漱溟、冯友兰对共产党、新中国、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有关谈话和文章。这些著名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都经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有着对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有着对中国变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旧与新、落后与进步、曲折与胜利等多重对比的亲历。因此,他们关于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关于对实现中国繁荣富强的思考,往往有其别具的...
冯友兰论哲学     冯友兰  哲学家  哲学史家       2007/6/20
冯友兰先生(1895一1990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从“哲学在于求好”作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巨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有更高的概括性...
冯友兰一生都与哲学有关,但他的生命历程却与20世纪动荡的中国一样,充满了坎坷与矛盾。胡适曾有言:“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冯友兰字号)右者”。解放前,他曾两度加入国民党,三次为国民党中央训练团讲解中国固有哲学;1943年,他以西南联合大学区党部的名义,执笔起草致蒋介石的信函,要求政府为收拾人心而开放政权,实行立宪。蒋本人当时看了信后的反应则是“为之动容,为之泪下”,并表示愿意实行立宪。
这本是为解开一篇歌词署名之谜所作的考证,却由冯友兰联想到了罗荣渠,由此引发对于“失落自我”的思考,但话头还是从西南联大校歌说起。
1990年11月26日晚,一代学术泰斗冯友兰先生在北京友谊医院溘然长逝。冯老的亲属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们,在此之前还筹备着冯老生日庆典暨学术讨论会,期望在即将来临的12月4日——冯友兰先生95岁华诞,庆祝他辉煌的学术生涯。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卷是冯友兰晚年的作品,其第79章是关于冯友兰自己的新理学的论述,可以视作冯友兰关于新理学的“晚年定论”;其总体精神是吸收新理学创立以后的种种认识,以改善的方式重新肯定了新理学的思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