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专门史 >>> 人物研究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人物研究相关记录520条 . 查询时间(2.453 秒)
2023年8月2日至4日,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文学院会同中国李商隐研究会、黄山书社、中州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原文化部部长、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著名作家王蒙,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安徽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范荣晖,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可,中原传媒股份公司总编辑李文平,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书以南卡罗来纳商人、政治家和外交家亨利·劳伦斯于1744至1784年之间的四次跨大西洋旅行为中心,试图从地方、国家和跨大西洋的层面来解释他在殖民时期和美国革命时期的各种遭遇,及其背后所暗含的他对政治局势的看法。此外,本书详细分析了劳伦斯跨大西洋遭遇背后所暗含的南卡罗来纳与英帝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以及劳伦斯如何把自我认同从英国臣民转变为美国人的故事。本书试图突破传统的民族国家史...
2022年7月1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文学中的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在国博召开。论坛由国博研究院承办,40余位国内外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
近日,鲁西奇教授著作《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由北京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秦人喜从“自然人”成为“黔首”,再到踏上为吏之途的历程。
1931至1945年,古丁从接受鲁迅的左翼思想,到继承鲁迅的启蒙思想,再到对鲁迅独立和批判思想的疏离过程,体现了古丁对民族国家和文化身份的追问和探寻。古丁对鲁迅文学方向的接受与实践,传达出东北知识分子在面对异质文化的入侵时所呈现的创作姿态和价值定位。他在文化选择和身份认同的博弈过程中,在反复梳理民族、国家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中,从投身革命到作为“独立于天地间的大战士”再到依靠当局文化机构建立另类启蒙话...
从世纪之交的鲁迅论争到新世纪的“回归鲁迅”,影视作品中对鲁迅的解构与重构也出现了从天上走向人间、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向。一方面关于鲁迅的影视记录更加真实完整,还原了丰富的鲁迅世界;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在对鲁迅形象进行艺术创作时,回归大众视野,注重鲁迅多元化形象的呈现。因此,在关照新世纪影视作品中的鲁迅形象时可从“记录鲁迅”和“创作鲁迅”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前者是指以鲁迅本体作为阐释对象的纪录片,旨在还原鲁迅...
2022年6月15日,我们召开马烽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追怀人民作家马烽同志的高风峻骨,回顾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巨大贡献。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马烽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对马烽同志的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克服困难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作家和学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2022年5月30日15时,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文科楼623室举办题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李安宅——兼论其奋斗的青春及启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汪洪亮教授为主讲。讲座由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朱华教授主持,苟德仪教授、董清平老师以及研究生40余人参与。
2022年5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姚文然全集》,由桐城学人江小角、杨怀志、张启兵整理点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姚文然(1620—1678)字弱侯,号龙怀,清初名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姚文然全集》(上中下3册)为清代名臣、文学家姚文然的诗文杂著合集,主要包括上册《文集》十八卷,中册《诗集》十二卷,下册《外集》十八卷及附录一《佚文》、附录二《端恪公日记》、附录三《闲邪...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吉福德·平肖作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虽然认识到了自然价值的多元性,但受发展进步观的影响,基于自然的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构建了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资源保护理念。平肖丰富的户外生活阅历、理性的“科学林业”知识训练以及对美国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深度了解,为其提供了观察自然的多重视角,进而形成了兼具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性思考的自然观。一方面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与精神价值,尊重其内...
文章从史料研究出发,考证沈从文在呈贡的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精神文化、文学写作、人际交往等“生活内容”,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使用了许多新史料,较为细致地叙写出沈从文在呈贡近七年的生活面貌,同时记述了呈贡给予沈从文的物质和精神补养,落实了许多历史细节,纠正了已有误解,填补了一些研究漏洞。
作为文学意义的“京派”“海派”,源自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与苏汶的一场文学对话,“海派”最初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批评术语和文学修辞。沈从文的批评隐现了他理想化的文学观,以及文化认同隔阂下的矛盾冲突。“京派”“海派”在当代的研究中逐渐被演变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文学共同体,“海派”的贬义色彩被消弭,而其巨大的文化批判内涵也被削弱,却也增加了耐人寻味的阐释空间与延伸路径。
民国时期顾颉刚的学术价值观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与传统经世致用观有较复杂的离合关系,在中国现代史家中最具典型性。顾颉刚早年接受传统经世观和梁启超等今文家的经世思想,赋予经世致用论诸多新内涵;后受章太炎等古文家学术价值观影响,主张为学只当求真而不问致用,其学术价值观具有二元性。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接受实用主义价值观,既强调学术旨在求真而非致用,主张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又认为学术有间接之用和无用之用,...
《徐旭生文集》(图)     徐旭生  文集  2021年       2022/9/7
徐旭生先生涉猎颇广,在哲学、历史、教育、翻译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丰硕的成果。本书收录其研究专著一种,已刊和未刊的单篇文章百余篇,翻译著作四种,日记,可谓徐旭生先生一生著作之总汇。
本书是对著名考古学家胡谦盈研究员学术生涯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全书主要包括作者的成长、治学和考古实践经历,丰硕的创新科研成果,学术思想及其影响等内容,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治学风格和学养水平。其中重点介绍了作者探索丰镐都城遗址、先周文化和先周历史、常山下层文化、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以及黄土地区窑洞居室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果;阐明中国古代墓葬流行人殉是商周奴隶制社会统治阶级的丧葬习俗和制度;进一步推进对寺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