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技术管理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技术管理相关记录793条 . 查询时间(1.264 秒)
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入学考试技术创新管理考试大纲。
公司和黑客的风险偏好对信息安全技术组合配置策略有重要的影响. 应用博弈论建立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的信息安全模型. 结果表明: 当公司的期望成本较低时, 风险中立型公司更易被入侵; 当公司的期望成本较高时, 风险厌恶型公司更易被入侵. 当黑客的期望收益较低时, 风险厌恶型黑客被检测的概率最大; 当黑客的期望收益较高时, 风险追求型黑客被检测的概率最大. 同时, 定量研究了防火墙和IDS的防...
通过分析56家代表性企业的专利数据发现,在中国电子信息这个高新技术行业,企业间技术合作对其创新绩效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合作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研发产出增加1.01%。此外,这种正向关系受到企业知识基础结构特征的调节。知识基础广度与一致性对技术合作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而企业知识基础深度则对两者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经学生和导师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研究生院审定,我所王路昊同学的博士论文《孵化器制度转型的建构:基于扎根理论分析的探索性研究》(指导教师:曾国屏教授)被评为2014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特此通报。此前王路昊同学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联校论文奖等荣誉,现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任助理教授。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BGL020)、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北京市科委项目(Z13110004613014)资助下,由北京工业大学与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跨领域研究预测与科技服务规则于2014年7月11日在北京工业大学顺利举行。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等二十余所大学的专家、老师和学生,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和来自海...
以汽车产业1985~2010年协作研发网络中所有3 800家企业申请的专利及参与制定的技术标准情况为面板数据,应用负二项随机效应回归模型,探讨了企业网络位置、技术多元化程度及其对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中的度数中心度及结构洞的丰富程度越高的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越大;技术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中更具影响力优势;技术多元化在网络位置(度数中心度、结构洞的丰富...
通过构建高新区阶段发展模型、分析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层级发展途径,认为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内涵为:在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转换时期,需要深化“技—工—贸”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园区发展创新驱动和创意驱动,推动产业结构由加工制造和集成组装向产品设计与品牌运营过渡,促进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由单体制造向供应链协同和产业链创新的智慧制造企业转型。
新兴市场的崛起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源自发展中国家,并回流到发达国家乃至全球市场,即逆向创新。逆向创新对跨国公司乃至新兴国家后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对逆向创新的理论渊源和概念内涵进行阐释,然后梳理逆向创新研究演进脉络,尤其是对后发企业开展逆向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逆向创新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社会责任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以社会责任为视角,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型,并从股东、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以及社区5个维度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源泉,厘清了企业技术创新边界。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利用1997—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门槛模型方法构造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进步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强度除产生直接线性影响外,还因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等因素而对碳强度表现出非线性门槛特征等影响。因此,不能仅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碳强度,还要加快经济发展,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摘要 新技术引发社会问题的过程受技术自身及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通过构建“二维两阶段”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新技术引发社会问题的机理。第一个阶段从“技术本体”和“人与技术交互”两个维度分析新技术风险的内在形成机理,构建“二维三点”研究范式,揭示新技术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强调技术风险存在的必然性。第二个阶段提出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触发机制,探讨技术风险通过社会放大效应引发社会问题的作用机制,在此基...
借鉴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等研究成果,提出并从理论上论证了一个整合性研究框架,揭示从技术学习上升到技术能力的演进过程。研究表明:技术能力演进需经过知识转化整合这一中介机制;在动态环境和知识转化整合过程中,即兴学习起着调节作用。研究成果为实证提供了新的研究命题和研究视角,丰富与发展了企业技术能力理论。
知识、信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加速流动有助于我国制造业通过接受国际领先企业的知识和技术转移来提高核心能力。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入手,对全球价值链下的知识转移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价值链驱动模式下我国本土制造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来自领先企业的知识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其技术进步与升级路径的不同。
知识、信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加速流动有助于我国制造业通过接受国际领先企业的知识和技术转移来提高核心能力。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入手,对全球价值链下的知识转移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价值链驱动模式下我国本土制造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来自领先企业的知识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其技术进步与升级路径的不同。
合理利用企业智力资本、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阐述了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工作控制与团队自省的调节作用,构建了层次回归模型。通过374份企业调查问卷,应用因子分析并结合层次回归分析统计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企业智力资本对技术能力存在正向影响,同时工作控制能力和团队自省能力在智力资本与技术能力作用路径间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