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相关记录284条 . 查询时间(0.3 秒)
多年来,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有着持久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深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仍然比较薄弱的领域。近读臧峰宇博士撰写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以人学为视角的当代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深感此书不仅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思路和重要方法。显然,臧峰宇在这里讨论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教科书上的概念,后者往往受制于...
意大利学者安东里奥·内格里(Antonio Negri)的“非物质劳动”概念,试图抓住当代劳动实践变化的新形式,用来诊断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构建政治主体。这一概念本身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仍然无法掩饰其闪光之处。首先,它是与资本相对而提出来的,意在构建革命主体,因而可以用“生命政治劳动”来替换,并非有意与物质劳动相对或否定物质劳动。其次,它与马克思讨论过的“非物质生产劳动”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
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但对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解不能止步于其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而应置入启蒙的总体视域中。法国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以自然主义肯定人道主义,但其现实后果、阶级性和理论局限性使其追求的人道主义只能陷于抽象和片面。马克思的批判欲拯救出其中有价值的人道主义思想,使其成为“实践的人道主义”或“真正的人道主义”,真正实现一切人的自由...
马克思草创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中,费尔巴哈哲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真正起本质重要作用的则是马克思自己开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在这一心路历程中,《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的难事是最初动因,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开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秘密和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草创的标志。
从后形而上学视域出发,探究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联,它所关注的重要议题是:在后现代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应处于怎样的位置?马克思主义阐释或言说当代问题的能力何以可能?要激活马克思主义阐释或言说当代问题的能力,简单地回到原典以期寻找与现实对位的理论根据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在马克思与当下现实之间存在着历史的间距和差异。如何拉近这一距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激活马克思主义阐释当代问题的能力,...
本文的目的是对马克思晚期著作中使用的方法作一清晰而彻底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八种主要的方法论特征:唯物主义、实践、批判、“经验主义”、抽象、倒置、辩证法和“本质主义”。它们是马克思成熟方法中的决定性成分,代表了他研究历史和社会的方法的特征。马克思使用这些术语时究竟意味什么,我将对之加以阐明。我的说明,与其他人的解释是不同的。以1845年为界,把马克思著作划为早期和晚期,是一种标准的划分。在本文里,我...
自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首次出版以来,一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发展起来了,这种传统把异化概念置于马克思的全部著作的核心之中。鉴于苏联所具有的专政本性,这种传统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之中并没有得到多少鼓励,也就不令人感到惊讶了。只有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家们、特别是H.马尔库塞和E.弗洛姆,使对于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解释保持了活力①。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诸如E....
马克思、恩格斯文库     马克思  恩格斯       2010/2/23
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站点,包括作品、资料、照片等信息。
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加强京津两地哲学学者的探讨与交流,2010年1月16-17日,南开大学哲学系举办了京津马克思哲学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市委党校等7家单位的2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马克思运用以往哲学理论不能说明和解决任何现实问题时,就抛弃了用纯粹的抽象理论来说明和解决现实的公式,转向了经验领域,开始用经验现实来说明理论并在现实中构筑自己的哲学。但这种转向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实际上低于马克思的水准或处于“前马克思”的阶段。目前我们在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但应当明确,创新必须是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其哲学革命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的新思想说成是“跨越论”并进而说成是社会发展的“东方道路”,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马克思晚年写作《人类学笔记》是为了完善和发展唯物史观的需要,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马克思有关于俄国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但没有什么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在关于社会历史规律问题上,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历史上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全部积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在研究现实的人类历史中形成了全新而科学的社会历史规律观。它否定了把社会规律当作超人类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规律观点,指出了社会历史规律存在于历史过程之中,就其存在来说不仅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且其表现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不赞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主要是“全要素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而“系统价值论”不过是这些论点的综合。为了从理论上分清是非和统一认识,我们应当在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着重搞清楚一些重要关系。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不是“多线论”,而是世界史观图景中的唯物史观与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世界史观的辩证统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顺序性思想,应该从时代精神的高度、人类历史的长度和世界历史的广度予以理解。我们也可以用马克思“跨越论”来解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