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 毛泽东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86 共查到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相关记录86条 . 查询时间(0.105 秒)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这条主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与整合作用,增强主导性、针对性、包容性。[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1期 【摘要】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恩格斯晚年思想的独特辉煌。他把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对马克思思想的阐述和捍卫联系在一起,分别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资产阶级哲学和资产阶级宗教学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100年过去了,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这些批判在今天依然有效。继承恩格斯的这份遗产,对我们来说,不仅具有一般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具体的现...
文章来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文摘]: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意识形态批判中,必须把特定阶级的阶级实践和历史命运作为该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在对意识形态的阶级分析中,应该坚持具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无产阶级的阶级实践是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的观点,是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意识形态批判的必然结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 上海
文章来源《政治学研究》 2005年第4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系统地、自觉地科学合理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体系,提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合理解释,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方向;并凝聚社会力量和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
文章来源《东南学术》 2002年03期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 ,他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 ,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 ,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 ,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集中代表 ,无产阶级由于能够形成彻底革命的意识 ,因而其阶级意识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 ,并不适...
文章来源《政治学研究》 2005年第1期[内容提要]: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通过拨乱反正,从基本原则的坚持、逻辑主题的扭转、评判标准的提出、价值导向的明确等方面,推进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新的科学架构的形成,对当前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作者:邹放鸣,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市,210093)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995年10期马克思恩格斯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特征和作用?这一直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东西方学者对此展开了长期的讨论,使意识形态问题自20年代以来一直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或者...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01期【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在近代的衰败是由于腐败,而没有认识到比之更深层的原因是意识形态的落后。实际上,马克思在很少专门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却比较专门地探讨了这一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中国近代的衰败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的落后上,腐败也是落后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唯物史观原则予以了重大突破,那就是,不能仅仅将意识形态理...
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转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代境遇的总体特征。它使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敌国主义的入侵、社会意识多元化及其意识形态淡化的影响;“数字鸿沟”与信息化不对称造成的文化“失语”;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等。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回应挑战,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凸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特质。特别是通过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阐明了道德的基础以及人类伦理思想发展演变的轨迹,强调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都与其现实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批判了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的错误倾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