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历史学 族群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127 秒)
蒙古国前四汗时期,用蒙古语“合里”(qariirgen)指称蒙古帝国治下的所有非蒙古人,反映的是蒙古人我族与他者两分的族群认知。在汉地,该词被译写为“色目”。元世祖至元以后,由于“各依本俗”治理原则下的统治对象主要是汉地的汉语人群,需要将土著汉语人群与外来族群相区别,“合里”(色目)中遂排除了汉语人群,逐渐演化为西域诸国人的专称。在这一过程中,在原有的蒙古人对“合里”(色目)的他者认知之外,又产生...
汉晋时期,中国历史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史书中所建构的边疆书写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前代的边疆族群治理在后世的历史书写场域中不断地被回忆和叙述。在“大一统”话语体系之下,随着中原王朝不同时期国力兴衰与治边政策的变化,史家对于边疆族群的书写呈现出“夷夏有别”与“用夏变夷”观念的交替转换。《史记》被塑造为边疆族群书写的典范,奠定了边疆族群夷夏二元一体结构的书写基调。
先秦秦汉时期,陇右地区伴随着西北边境的拓展及该地区行政区划的反复盈缩,在族群互动与认同方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首先是戎人与秦人的互动,最终是戎人逐渐融入华夏。然后是羌人、匈奴人、月氏人、氐人等异族与华夏(秦时为秦人,汉时为汉人)的接触,互动进程中虽然伴随着华夏族群向这一地区的移徙以及华夏式政治、经济、文化不间断地向这一地区渗透、浸染,但该地区始终是不同族群共生共存、摩擦争斗、互化互融的区域。
清至民国时期青海湖裸鲤鱼陆续有“无鳞鱼”“黄鱼”“湟鱼”三种名称。蒙古族是清代捕捞湟鱼的主要人群,民国中后期湟源县的汉人成为后来居上的捕鱼群体,湖周部分藏族民众则是特殊的捕捞者。共同捕捞湟鱼、谋求生计是推动蒙、藏、汉族群之间产生“同化”现象的重要原因。“同化”既有“蒙番(藏)汉化”,也有“汉人蒙化”“汉人番化”。多民族的共同参与,促进了青海湖湟鱼资源的开发利用。
古尔纳的身份困惑提醒我们宏观非洲历史背后还有很多曾被历史放逐的人生,他所处那个时代已经是非此即彼的身份选择——非洲人或阿拉伯人。​但他选择了第三条路,桑给巴尔。古尔纳文学背后的桑给巴尔历史,多多少少可以视作非洲乃至世界上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一种缩影。在殖民时期西方影响与教化之下,英国所谓“尊重当地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将西方的种族范式引入非洲,成为引发桑给巴尔种族暴力,导致古尔纳等人身份...
2021年3月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论坛2021年第3期顺利举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邀请,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暨历史所合聘助理教授陈丽华,以“族群与政治:台湾六堆客家人认同的形成”为题,通过腾讯视频会议形式做线上学术讲演,同时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阅微厅开设线下会场。讲演由台湾史研究室副主任程朝云主持,近代史研究所部分人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春秋时“诸夏”观念出现,标志古代华夏民族漫长的融合,由“孕育”阶段进入“出生”阶段。春秋战国时代的华夏融合,学界主流的意见认为是氏族组织解体转向地域组织。可是春秋以后的地域族群是以“国”为中心的组合,地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是华夏融合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有独立的方向,就是国家本位的族群聚合。这种“国群”聚合若发展为地方民族,则可能迟滞华夏的大融合。春秋以后地域国家的发展最终没有形成地方民族,一...
近日,“近代中国的族群、民族与边界”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近代中国族群边界的形成与变迁、近代国族建构与民族政策、近代国族、民族观念的传递、民族识别的国内外经验等主题,从不同学术角度进行跨学科讨论,为中国各民族协同发展献言献策。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跨境民族与边疆社会稳定研究团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主办。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传统文献中都保存了不少族群祖先谱系。在对这种谱系的研究中,学者们曾使用了非常不同的方法。这里选择六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对其方法进行比较性的回顾和评估,以期能为该项研究的方法论探索和推进提供某些建议。比较表明,徐旭生和迈尔斯的立场大致相同,他们都把谱系当作对于历史事实的某种记忆来对待。相比之下,迪勒和顾颉刚则不谋而合地将谱系视为更晚编造的神话,他们均通过调查谱系文本的矛盾和变异来确定...
学者们曾采用文化融合、隔离、涵化、悖论、迁移等多种模式和理论来解释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非希腊文化的关系。本文则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文化选择”模式,以观察希腊化世界中认同尤其是族群认同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模式认为,文化如同一个数据库,主体会依据社会情境和动机从中选择调用所需文化资源——无论自身的,还是外来的——并通常对之进行再...
2016年8月20日上午,为期两天的“帝国与族群:第二届清朝与内亚工作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合作举办,来自美国、日本和国内各地近30位专家学者与会。主办方本着“大国学”的理念,对清代中国进行学术研讨。此次会议,中外学者们充分结合了汉、满、蒙、藏、察合台等多语种历史文献,深刻地探讨了清代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事实。
本文试图梳理叙利亚内战中错综复杂的宗教族群派别以及这些派别 和周边国家和地区不同势力的微妙关系,这有助于对叙利亚局势的判读,也有 助于中国相关部门着手建立多个双边关系,为今后顺利参与内战结束后的重建 工作做准备,也确保中国在中东的整体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害。
(允晨叢刊:65)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79)及歷史研究所(1983)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1992)。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會任教於師範大學、政治大學與東吳大學等校。主要研究範圍:中國邊疆民族史、族群現象與理論,歷史與社會記憶,以及遊牧社會的歷史與人類學研究等等。近年来從事羌族社會文化、歷史記憶與族群現象的田野調查研究。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