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马.恩.列.斯思想研究 >>>
搜索结果: 271-285 共查到马.恩.列.斯思想研究相关记录1233条 . 查询时间(2.127 秒)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绪论。
正确理解晚年恩格斯      晚年  恩格斯        2009/7/8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存在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种思潮和流派。马克思、恩格斯自称共产主义者,并将自己的理论、从事的运动和为之奋斗的制度都称为共产主义,党叫作共产党。而那时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则属于资产阶级思潮和流派。马克思、恩格斯争取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但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更反对拿原则作交易。1871年后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团结更多的...
 在《资本论》发表之后的140年里,科学技术发展经历了多次的革命性飞跃,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也已经从传统的“殖民时代”跨入了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和思想理论也波澜起伏。于是,有人就怀疑:140年前的《资本论》在当代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还有多大的现实价值?近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发起组织的“马克思《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的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传递出一...
把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的马克思称作“早期马克思”,再把“早期马克思”判为“不成熟”的马克思,这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被国内学界作为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某种定则。它意味着一个界限的划出,界限的那一边被认为是马克思的一段非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履历:从黑格尔的信徒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奉行者。守在这界限上的人们据称是懂得“辩证法”的,但他们从来就不曾反省过如此对一个有机思想过程作外在...
城市不仅是物质形态分布和组合的空间场所,而且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特定区域内的聚集体,包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城市性”即城市的属性或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深刻体现了城市复杂的形态和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此做出了精彩的分析,认为人口和其它社会要素的集中是城市发展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外在特征;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欧洲的工业城市,产生了现代的工人阶级,阶级斗争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而...
  2009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39周年,就在这之前(4月1日)列宁纪念碑被移走,这一现象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列宁的极端性评价。然而,妖魔化列宁给当代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险,列宁是俄罗斯共和国当之无愧的缔造者,理应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崇敬,这对于当代俄罗斯国家和社会至关重要。俄罗斯社会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苏联历史及其创始人。
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张劳动是劳动者对劳动产品拥有财产权的依据,即劳动财产权;同时,马克思也以这个观点来批判资本主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进一步认为马克思主张的劳动财产权是自然主义性质的,因而马克思应用了本身不赋有道德的事实来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提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道德依据不是劳动财产权,而是劳动自由。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关系。综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发展史,没有一种哲学真正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它的重要起点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多个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行了完整的论述。
正确理解恩格斯的晚年思想     恩格斯  晚年  思想        2009/6/15
近来有人曲解恩格斯的晚年思想,称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后的反思和修正",抛弃了"共产主义大目标",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旧策略",期待"通过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取得政权,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种说法完全违背历史事实,严重地歪曲了恩格斯的晚年思想。
英语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研究热潮[ 1 ] 。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学术界也曾经出现过“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激烈争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相关,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有关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奴隶社会”的争论,这种争论后来进一步发展,一些学者根据芬利( Finley)等西方古代史专家关于当时奴隶数量的最新研究成果[ 2 ] ,得出西欧历史...
近来,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很多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成果。现择其要者综述如下:
生态马克思主义首次将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其间经历了从以生态学思想补充马克思主义到主动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这一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本身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不仅决定了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主要方式,也决定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必须以“人类本身的和解”为前提。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      马克思  配正义论        2009/6/12
如果由于财富不均而产生了贫困,这个社会的财富就没有被公正地进行分配。我认为这种财富分配的方式是不符合正义的。经济差距是指按必要的最低需要虽然有可以分配给全体成员的财富,但由于不恰当的分配让一部分人陷入不合理而处于不利的状态。这种分配上的正义就没有被实现。也就是说,收入差距问题的核心是分配正义的问题。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把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归之为“社会革命”的范畴。按照这一观点, 20 世纪的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渐进的社会革命的时代。而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积累机制、阶级斗争以及不同政治力量通过政府发挥的作用是驱动变革的动力机制中的三个核心要素。从这一社会革命的角度, 人们可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现象, 包括社会民主党的历史作用, 有一个多层面的理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