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史学理论 历史研究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56 秒)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类数据库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资料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以便服务于科研等问题亟待解决,而问题解决的可行途径之一是建立一个可持续扩展的历史研究共享平台。
本书是一部关注历史学方法论的作品集,共收入二十一篇文章,围绕“灾害史”“经济史”和“学术史”三个领域展开。其中,灾害史领域分为“灾害史研究的路数”和“从灾害史看地方性”两个主题,经济史领域分为“经济社会史的取向”和“经济史范式的反思”两个主题,学术史领域分为“美国中国史的系谱”和“清史研究的学术史”两个主题。作者力图表明,历史研究在立足实证功夫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还必须拥有充分的理论自觉,这样才能...
16世纪的“科学革命”后,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传统出现分流:自然科学追求发现和认识“未知”事物,形成“求是型学术”(Scholarship of Discovery);人文社会科学注重解释和理解“已知”现象,形成“解释型学术”(Scholarship of Interpretation)。历史学的主要任务也逐步从“重构”历史发展到“建构”和“解释”历史。如今,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和大数据时代的...
阐释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在认识论方面,阐释学扬弃了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可能导致的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历史认识之争。阐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理论摒弃了客观主义史学对史实的崇拜,为历史研究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可能。“阐释学循环”理论意味着历史认知的实现是一个往复不断、永无休止的过程,有助于防止排他主义的独断论,确...
自2004年下半年起,国家清史编委会图录组开始以图片征集专项课题的模式,陆续在全国十余个省份设立了23个图片征集项目。至2005年7月,图片征集已经达到近4万余张。为弥补清史图片数据库因保密性、封闭性而带来的组外人员无法浏览的缺点,使各立项单位的精品图片能够以纸本的形式展现给社会;而且可以把立项单位参与国家修史的成果固化下来,成为一项非常有分量的阶段性成就,便利社会各界对清史图录修纂工作的理解和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许多学科和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各项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离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与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符,世界历史学科建设和研究亟需加强。
历史研究中,材料与问题密切关联,“论从史出”、“材料即史学”之类的说法都是学者从一定意义上对材料与问题间关系认识的表述。如何解读材料,如何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如何运用材料最终解决问题,是史学研究者始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材料与问题的把握方式影响着研究水平的高下。为此,我们特推出由邓小南、吴宗国、李裕民、张邦炜、龚延明等5位学者撰写的“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问题笔谈”。这组笔谈或从...
历史研究中的非社会形态化思潮,是一种不把社会形态作为历史研究对象,旨在挑战唯物史观,对抗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的史学思潮。按非社会形态化的思潮研究历史,不仅整个中国历史要重新改写,而且半个多世纪以来由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起来的中国历史体系也要推倒重建。这种思潮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事关用什么历史观和方法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方向问题,应该引起广大历史学工作者的关...
后现代主义信奉者断言,世间本无真理,由此断言历史研究者也不可能找到真理,并进而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真理。对此,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真理本是对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的规律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单层面”实证归纳性的“重现律”,另一类是把“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联系起来归纳得出的“因果律”。前者只具有或然性,后者才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普遍有效的因果必...
材料、问题、假设与历史研究     材料  问题  假设  历史研究       2009/11/30
关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翦伯赞教授针对当时弥漫于史学界特别是年轻史学工作者中间的“以论带史”的观点,提出:“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而且不允许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一般的理论或概念只是研究历史的指导原则,不是出发点。理论和概念是研究具体史实得出来的结论。如果从理论和概念出发,那岂不是先有结论,然后按照结论去武断历史?岂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
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别:通常我们把历史认识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个层次。如:考察秦代修筑长城的具体经过,是历史事实的认识;考察秦代长城修筑的历史意义,则是历史价值的认识。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区分依据,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认识对象的内涵不同。(二)认识的目的不同。(三)认识的方向和重心不同。(四)认识的形式不同。(五)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历史研究  语言转向       2008/10/13
长期以来,我们在历史研究中,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历史的解释只是为了寻找到历史的规律,或者历史的真实。正像英国历史学家乔易斯所说,只要勤于耕耘,将会获得一个应然而坚实的客观性。仔细探究,导致这样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看起来更加依赖于具体、确切的材料,才能进行解释,得出结论;二是自近代,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人们相信,在理性的...
 上世纪20年代,告别政坛而执教鞭的梁启超,以他在南开大学、清华学校等处的授课讲义,形成了《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诸书,后来国内搞史学的几乎无人不读,笔者多年前亦就其写过研究文章,可是今天重读它,却又有很多新的感想涌出来,引人再思索,盖因梁氏书中讨论了一个史学理论的根本问题:关于历史与科学的关系。   西学东渐,最令人折服的是其理性与科学。梁启超首倡新史学,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
将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看作一个历史学家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的确,他不太象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家,而且他也经常主动把自己的研究与所谓的历史研究划清界限。更重要的,那些曾经被他的理论攻击过的历史学家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他这样的同事。但即便他的理论看上去与那些称作史学理论的东西多么背道而驰,我也打算找出它们的异中之同。本文中我将就福柯的理论与所谓的史学理论作一番比较,并期待这种比较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顾颉刚是国际学术界最尊重的中国史学家之一,他“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受到各国中国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他编著的《古史辨》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有专门辞条。但是,长期以来,顾颉刚和他的理论在中国却默默无闻。本文认为层累造史理论不但对古代史,而且对近现代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试图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发展。文章对新文化运动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