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 >>> 古西腊罗马哲学 中世纪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7、18世纪欧洲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俄国哲学 西方哲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西方哲学史 存在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19 秒)
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统一性被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理解为类比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类比统一性所指向的就是实体。然而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文本的阐释,海德格尔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主流传统的对于存在统一性的理解,存在的统一性在于真理,当然这种真理不是判断的真理,而是存在的真理,这种统一性也不再是类比的统一性,而是处于匿名之中。这种“匿名”的统一性或许才是解决有关存在统一性是类比统一性还是单义性这一争论的一个更好的尝试。
《技术与时间》是斯蒂格勒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后期批判数字技术与“人类世”的思想基础。《技术与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具有亲缘性。用“技术”取代“存在”彰显了斯蒂格勒的哲学旨趣,即把基础存在论奠基于技术存在论。首先,斯蒂格勒接受“在世存在”的主张,并将它解释为“在自身之外存在”;其次,与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回到本真性不同,斯蒂格勒拒绝本真性概念,主张技术构成此在;再次,这意味着此在是可被构...
本文聚焦于海德格尔后期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艺术家”的运思:相比于作品,艺术家无关紧要;作品中的真理作为世界与大地之争执将自身设立于作品中,而艺术家则在创作中自我消亡;作品愈“孤独”地解脱与艺术家的关联,便愈本质性地开启自身。显然,海德格尔后期试图开辟出不同于前期以此在通达存在的探问方式,而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径直从存在之本有来运思存在,此在也现身为“此-在”。然而,借助夏皮罗的批评以及德里达的反...
洛阳师范学院现代西方哲学课件第8章 存在主义。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存在与时间》导论。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节选)。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是本身”(或“作为是的是”),开创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存在”是一个与“是”不同的概念,却是在“是”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产生的。有关存在问题的许多思想是在现代产生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它却是在中世纪被明确提出并确定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中世纪哲学 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发展出关于存在的论述。但是实际上,这里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主要是围绕着与...
存在柏拉图式的数学概念实体是哥德尔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一个结论。《理性的生命——哥德尔思想研究》一书的作者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这个问题,书中所列哥德尔对数学柏拉图主义的主要论证确实是哥德尔在他的著作中最强调的那些论证。现在我就在这本书工作的基础上,从诸多可能的观察点中选择一个观察点,也来看一看哥德尔为他的概念实在论所作的论证。我所选择的观察点,就是直觉或者哥德尔说的“数学直觉”对柏拉图主义数学观的证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成了一句流行语。人们常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当做某个哲学家的名言加以引用或转述,而且总是归之于19世纪德国大哲黑格尔。然而,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其源盖出于对黑格尔哲学的误解或曲解。
近代哲学不仅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且把维护自由作为自己的使命。那么,真理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真理与自由是否有关系,还是毫无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它们又如何共同构成哲学的根本问题?如果有关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对时间的超验化与观念化阐释了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这种变革使时间进入了形而上学,从而使感性论进入了存在论。对康德哲学本身来说,对感性论的这种变革不仅构成了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基础,而且使他在哲学上捍卫人的自由成为可能的;而对于哲学的继续展开来说,这一变革迫使了哲学重新审视人的感性存在与时间问题,其结果则是深化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消解。
1、上世纪关于海德格尔的批评文献中,列维纳斯的《整体与无限》一书是尤为醒目的一部。列维纳斯此书并非为批评海德格尔而著,但书中的论点却往往借批评海德格尔而展开,比如列维纳斯的著名论断——伦理学高于存在论,其实正是以海德格尔思想为案例,抽丝剥茧、严加审查,从而开展出一段在海德格尔那里隐而未发、或者也几乎无从开展的问题域——伦理学与存在论之争。 对海德格尔而言,他一生思考的是存在问题。对伦理学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美”源自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并非是主体的某种精神状态,而是“存在”的本然状态。美是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存在”即是美的本质,也是美的功用,美不是显现的结果,而是“显—现”这个动态过程。存在之显现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无法在流变的世界中领会与观照存在之本质,存在必然在生活的日常状态中被遗忘,只有打破了这种遗忘状态,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获得存在之澄明,这种获得存在之澄明状态过程,就是获得美的...
西方哲学从开端以来一直将存在视为最终的本原或根据。德里达对这种传统的存在本原观进行了解构。他认为,存在远非最终的根据或本原:在存在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延异”;而存在自身,也早已是“踪迹”。
康德作出了对于从安瑟尔谟肇始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他的诘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但却未必能将此类证明完全批判掉。他们分歧的焦点在于“存在”到底已否蕴涵于上帝(“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最高实在的存在者”)的观念之中。两种论证有着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因而各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并无真假、高低之别。本文即是模拟安的角度,来为康德的批判所作的一种答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