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抗战时期相关记录64条 . 查询时间(0.142 秒)
抗战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载了300余幅(组)政策宣传图像,反映了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舆论导向。《解放日报》根据政策宣传要求,主要运用以文选图的模式,时宜性地刊载了系列所指、能指同构的图像。所刊人物图像注重转移法运用,突出领导、英雄人物形象的号召、榜样作用;叙事图像强调对应鼓动,以真实、典型形象体现动员的生活化、对应性。
抗战爆发后,沿海重要产盐区先后沦陷,国民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但成效有限,导致盐荒蔓延。鉴于此,一些省份先后实施计口授盐。至1944年,计口授盐在国统区已较普遍。大体而言,计口授盐采取了直接利用保甲、设食盐公卖店和运用消费合作社三种形式,授盐定额每人每月五两至一斤不定。计口授盐缓解了后方盐荒,但也存在较大局限。在一定程度上,计口授盐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对民众的组织能力有限,由此亦可窥见国民...
第二次西学东渐时,西方近代科学中的“电”概念传入中国对译为中文,首先传入的是“电气技术”,随后才有“电气科学”著作被译介为汉语。而囿于传统中西知识体系的隔膜,中国学者无法细分“科学”与“技术”之间差异,将所有关涉“电气”的知识一概以“电学”命名归集,由此便出现了新兴的“专门学”——“电学”。随着各种“电气技术”广泛应用,相关的物理学教育制度的确立,“电气科学”著作也被更多的晚清士子所研读并深入思考...
“沦陷区”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概念。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战线的推进,国民党党政机关普遍以“沦陷区”指代敌后区域,造成对“沦陷区”概念的误用,受到质疑。为此,国民党高层试图以“战地”替代“沦陷区”表述中的敌后语义,却导致了“战地”“战区”“沦陷区”等新旧词汇夹杂并用的混乱局面。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将“沦陷区”正确界定为“敌占区”,这反映出共产党在思维方式上的现代性,也从政党文化层面揭示了共产党...
随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话剧、歌剧等新剧种逐步兴起,形成与传统戏曲相对应的革命新剧。在晋察冀边区的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新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边区创建之初,戏剧工作者多上演外来剧以唤醒民众,宣传抗日救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戏剧工作者开始以边区现实生活和斗争为素材创作新剧。至文艺整风运动前,晋察冀边区革命新剧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东部大片领土被日军占领,西北成为国民政府抗战建国之重要基地。1941年,国民政府开始着力经略河西走廊,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前往甘青宁三省,游说马步芳、马步青兄弟换防。1942年,中央军入驻河西走廊,蒋介石巡视西北一个月,密切中央与西北各地的联系。国民政府加强在河西走廊的军政控制,对于解决新疆问题、维护西北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嘉峪关为中华东西干线之中心”的提出,一改国人视嘉...
刘芹:抗战时期陈云同志加强党对青年工作领导的方式、特点及启示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市厂矿林立、人口激增,自来水供需矛盾凸显,重庆自来水公司因此获得了战时难得的发展机遇。因自来水事关民生,且属公共事业,国民政府及重庆市政府自始介入其创办与扩建全程。重庆自来水公司便借助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以招股集资、银行贷款等途径筹措营运资金,并采取赶工抢修、设置临时水站、分区定时供应等办法保障战时供水安全。在艰苦的抗战中,重庆自来水公司虽然亏损,但依然艰难...
全面抗战时期,铁路被纳入战时轨道,军事运输成了战时铁路运输的首要任务。随着日军对铁路线的轰炸和占领,国民政府管控的铁路线里程大幅减少,铁路抗战军运能力日渐减弱。为了增强铁路军运效力,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增设调度所和军事运输管理机构,强化联合运输机制,提升铁路与军队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加强对铁路员工抗战动员和人事策励等。铁路军事运输虽受到战争影响,其运输能力较抗战前期有所减...
抗战内迁提供了时人思考地方与民族国家关系的契机。战时流徙大后方的诗人李岳南,通过书写故乡河北的地方风景,建构起了地方与民族国家的横向联系。他以“回望”故乡的主体行动,穿行于地方风景与历史记忆中,获得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感。其“怀乡”的目的是经由承载个体经验和地方风景的故乡通达同一性的民族国家,进而发起对“新的世界”的期盼和想象。
中梵建交一波三折。九一八事变后,包括宗教界在内的各界人士出于对中国抗战大局的考虑,曾多次向国民政府建议中梵建交。相较于晚清以来的两次建交尝试,此时呼吁中梵建交固然与国民政府全力争取外援的抗日战略一致,但大背景已经改变,废约运动的兴起成为影响国民政府考虑与梵蒂冈建交的重要因素。外交部在分析利弊得失后,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没有把中梵建交事宜提上日程。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国民政府虽...
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作战任务频繁,武器弹药的需求量很大,而国民党政府只在初期按编制提供少量弹药,所以随着八路军的快速发展,武器弹药供应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此高度重视,为坚持持久抗战,决心大力发展根据地军事工业。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乡村“迷信”不仅危害民众的生命与财产,而且被侵华日军用作破坏中共抗战的文化工具。中共主要从文化教育、救灾示范与改造会道门等方面治理华北根据地乡村的“迷信”观念及习俗。其在工作实践中注重对民众的思想引导与现实利益保障,同时避免“尾巴主义”与“命令主义”,从而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较之国统区的破除迷信运动更胜一筹。由于传统神秘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华北根据地的“迷信”治理工作面临着复杂的...
力量的悬殊、观念的歧异、利益的冲突,都无时无刻不在消磨着国共两党合作的诚意,而共产党寻求发展与国民党必欲遏制之间的碰撞,则进一步侵蚀着国共两党合作的肌体,加剧了国共摩擦和对县域的争夺。陇东事件是抗战期间国共摩擦的一次武力试探。国民党陇东署、县政府以“行政统一”为借口,以军事摩擦、划界谈判为手段,限制八路军在陇东县域的民运工作,试图以最小的政治代价驱逐八路军在陇东的军事存在,最终达到限制共产党发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