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历史学 史学相关记录1151条 . 查询时间(0.168 秒)
史学集刊》2021年第6期目录。
2021年11月13日,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法国研究》杂志社共同承办的“中国法国史研究会2021年年会”暨“法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行。受新冠疫情影响,会议采取线上方式召开。来自国内外三十多所高校和杂志社的专家同仁和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线上旁听和参与讨论的人数达200多人。
郭沫若等人最早尝试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做整体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于《读书杂志》发起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时期。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以《读书杂志》为中心展开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虽分别基于“知其所以然”和从社会性质深入到社会史的两种研究路径而发起,表现为“根据地下发现的实物”探求“唯物论的适应度”和为了考察社会性质而去追索其“逻辑发生”的“史的生成”这两种研讨形式而展开,却都是有意识地运...
纵览当代中国史学,文风问题已经成为史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史学著述体例的教条死板,语言文字的佶屈聱牙,材料征引的连篇累牍,文气的窒碍不畅,窒息了史学论著的生命力,极大地影响了史学作品的社会化传播。史学论著与论文的难以卒读,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严重地败坏着史学的声誉。对于历史学的发展来说,文风的改变,已是刻不容缓!其实,我们很早就发出过这样的呼吁。2001年,《史学月刊》在创刊50周年之际,曾经发表题...
2021年10月12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共获得60项重要奖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史学研究中心瞿林东资深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郑师渠、杨共乐教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五项重要奖项。
“后殖民主义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和对多元史学的主张,提升了非西方国家历史研究与编纂的自主性。但因其批判具有不彻底性,使其无法胜任拆解和废除殖民主义学术霸权的任务。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去殖民化史学”这一全新的理论路径,希求借此创建出一种摆脱西方影响、完全自决的本土化史学。《历史与理论》杂志最近发表一组题为“理论与实践中的去殖民化史学”的笔谈专栏,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转向的最新动态。此组笔谈主张彻底打...
《三国志》以“志”为名,是受到了《尚书》《汉书》的影响。同时它也继承了《汉书》中以“志”作为总结性文体的学术传统。陈寿以此昭示,即便不能叙述大一统王朝的整体历史情况,也要保证各个区域的历史叙述的完整性。可以推测陈寿心中,有着超越王沈《魏书》、韦昭《吴书》和王崇《蜀书》的宏大构想和野心。《三国志》的出现,也为其他区域史的历史书写提供了范本。
1929-1931年,陈垣担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在主持系务期间,他通过引入名师,改革课程体系,为史学系的教学、科研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上,他讲究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科研方面,他积极鼓励并指导史学系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同学们在题目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形成了新的治史风格,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史地系向史学系转变的历史时期,陈垣为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距离通常涉及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在历史学科内,历中距离通常指涉过去与现在、事实与叙事之间的关系。文艺复兴伊始,历史距离伴随着对时间的发现而产生。它塑造了不同于中世纪的现代历史意识,并成为支配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以时间维度为基础的距离观念,忽视了历史距离内涵和价值的丰富性、复杂性。加拿大历史学家马克·菲利普斯在重新思考历史距离的基础上,把距离当作历史表现中一种介质的参与形式,提出了包含...
日本对亚细亚的认识可追溯至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在江户时期的流布。但在日语语境中,将“亚细亚的”(アジア的)作为形容词来描述一种社会形态,则与马克思主义中学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密切相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使用“亚细亚的”(asiatisch)一词来形容原始共同体的生产方式。在1930年左右的日本言论界,这一词汇在亚洲社会性质论争中逐渐拥有“前近代的”“落后停滞的”等词义。
日前,“‘比较视角下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在甘肃兰州举行。会议由中国经济史学会、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以“比较视角下的经济史研究”为主题,共收到国内外学术论文282篇,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济史学理论、研究方法、新史料整理与解读、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构建、区域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发展脉络、革命根据地经...
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影像史学研究中心和影像史学实验室主办的“影像史学与‘新文科’” 第七届中国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13-14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
2021年11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兰梁斌副教授的论文《侯外庐的治史路径》,在权威期刊《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5期发表。论文力图在《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等史料整理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史料关系的视角切入,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家侯外庐历史研究的道路、原则、方法和特点等治史路径,以深化侯外庐史学思想的研究。文章指出“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是侯外庐治史路径的高度概括。侯外庐通过翻译和研究《资...
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处于巨大的变革期。各种内外因素的交织,促进中国史学实现从传统向近代新史学的转型。周予同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中说:“转变期的中国新史学所以抬头,间接由于鸦片战争之社会的原因,而直接由于今文学派之文化的动力。”其中,这一学派以廖平《古今学考》《古学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崔适《春秋复始》等为主要代表。可以说,近代今文经学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重要驱动力。目前...
20世纪20年代末,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史学界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日本近代重要的史学流派之一。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产生,与明治末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介及研究积累有关,同时更是借由一战后社会意识分化大背景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推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