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历史学 思考相关记录158条 . 查询时间(0.278 秒)
2021年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自20世纪初,梁启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以来,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已是学界的主流意见,尽管还有不同的反对意见甚或是比较激烈的反对声音。然而不论肯定者还是否定者,大都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而且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直是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中的热门话题。除了少数学者,如邓广铭先生曾明确指出“新法的被推翻不等于新法的失败”外,学界...
集贤讲堂第352讲:重绘与深描—中晚唐藩镇研究的再思考
《接触性传染病法案》是英国政府在19世纪中后期管控性病传播的重要法案。密尔有关此法案的评述,他参与废除法案运动和争取女性选举权运动等社会行动,体现了他对该法案所关涉的权力与干涉限度问题的多维度思考,这远非“伤害原则”所能涵盖。密尔关注权力的形式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医学权威无法为该法案提供合法性,围绕此观点的论述展现了他对权威、真理与个人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解。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专长,于是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可有下列的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学问无论西东,都是对普遍真理和价值的求索。所以,各个不同文化背景里的史学研究虽然路数不尽一致,但差异主要体现在深度和高度上,并上升到学理层次。影响甚久的“西方中心论”源于近代以来欧美领引世界文明进步的霸权角色和话语,而包括史观在内的现代理论体系多由“西方”学者从西方历史经验提炼而来,兼具普遍的适用性和难以覆盖各个时空的局限性。所以对其的挑战不能陷入非此即彼逻辑,而更应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相互观察与...
纵览当代中国史学,文风问题已经成为史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史学著述体例的教条死板,语言文字的佶屈聱牙,材料征引的连篇累牍,文气的窒碍不畅,窒息了史学论著的生命力,极大地影响了史学作品的社会化传播。史学论著与论文的难以卒读,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严重地败坏着史学的声誉。对于历史学的发展来说,文风的改变,已是刻不容缓!其实,我们很早就发出过这样的呼吁。2001年,《史学月刊》在创刊50周年之际,曾经发表题...
以图像证史近来在史学界已渐成风气,以此扩大史料的来源,也传承我国自古就有的“左图右史”图史互证的传统。南宋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说明图像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
2021年5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12讲在公教一楼1503室举行。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应邀主讲,主题为“古代民族研究再思考:从刘渊起兵之路说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树峰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历史学院6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关于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的会通融合,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学的大视野观照、长时段把握和问题化导向,必然内在地发出这样的要求。记得2004年的时候,史学前辈李文海先生就曾发表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为《打破分割、促进融合》(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他对当时历史学八个二级学科(包括世界史和考古学在内)各自为营的现象,表示出深深的忧虑,并从促进历史学科整体发展的角度,呼吁各二...
2021年7月9日,世界历史研究所退休干部冯秀文研究员应邀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作学术报告,题目为“墨西哥独立运动二百年的回顾与思考”。报告会由世界史所拉丁美洲史研究室主任王文仙研究员主持,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健研究员出席会议。
简牍大致是指书写在竹、木片上的古代文献。《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诗·小雅·出车》说:“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商代,至迟西周时已在使用简牍,盖无疑义。春秋以后,典籍中有关简牍的记述甚多。
在西方历史哲学领域,学者们对海登·怀特的形象一直莫衷一是。美国历史哲学家汉斯·凯尔纳(Hans Kellner)指出:“多变(polytropos)似乎是海登·怀特的特征,他的专著《元史学》就是多变的(polytropic)”。在接受艾娃·多曼斯卡(Eva Domanska)的史学访谈时,凯尔纳进一步指出:“怀特对福柯的迷恋,绝不仅仅只有人已死、作者已死以及读者已死这些内容,因为这种后现代世界的主...
概念史是历史语义研究的著名范式,尤其是德国概念史模式享誉世界,备受推崇和借鉴。概念史方法在逐渐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取向,同时越来越显现出解决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的迫切性。在中国新近的概念史实践中,量化分析较为常见。倘若忽视概念史方法的要领,很可能发现不了相关历史“真相”。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概念史与新文化史的关系,二者有着不同的问题意识和追求。最后,概念之国际传输中的翻译困...
2021年3月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公教一楼1503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应邀主讲,主题为“关于唐宋乡村史的几点思考”,历史学院6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夙愿。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历史学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中国历史学迈出的第一步,是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开始的。中国历史学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同时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史学和外国史学一切有益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推动新中国历史学持续发展。新中国史学理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