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史学理论相关记录437条 . 查询时间(2.416 秒)
性别史和情感史大约同时在20世纪末兴起,成为当今世界史坛引人瞩目的新流派。从西方史学发展的角度着眼,性别史和情感史的勃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情感表达的性别差异着手,史家揭示了性别构成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情感和性别于是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性别构成的历史演变揭示,男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一种普遍和深入的权力关系,在近代社会表现尤为明显。性别史和情感史的联手,揭橥了欧洲二元论哲学思维的不足,有助于重新思考传统的...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文学科反思西方史学理论的成果表明,现代“理论”概念与其古典含义之间存在连续性。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统摄于“观看”范畴。作为一种对历史本体的整体性“观察”,“历史理论”不仅注重认知维度,而且强调伦理和审美维度。在史学研究中,“狭义的史学理论”是对历史知识内在本质的“观看”,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作为一种对知识前提或假设的分析和批判,“狭义的史学理论”有利于“历史理论...
2022年4月7日,“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网络评选结果及专家学者点评出炉。中国共产党、文化认同、全球史、国家治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抗日战争、口述史、考古学文化、青铜器等十个关键词入选。按照关键词票选顺序,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宝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开局之年。近期,省社科联约请部分知名专家学者,从理论视野展望河南发展的趋势,从文化视角把握学科研究的方向,以期引导全省社科界共同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从本期起陆续刊发专家观点,以飨读者。现推出第5期《加强文明比较研究 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张倩红《文明研究应有“中原之音”》。
梁启超不仅在中国学术界首倡全新的史学理论———“新史学”理论,而且运用其“新史学”思想积极从事史学实践活动,其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多有贡献。史学家萧一山说:“梁启超对清代学术与近百年学术史的研究,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探幽开微的功力,都为学术界所公认,为近代史的研究,建立了可信赖的足为信史的一些楷模。”911其实,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亦不局限于“清代学术与近百年学术史”,其所涉方面大大超...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发挥着传承文明、启迪未来,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立足中国大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其中,构建中国历史学学术体系是重要环节,它既受学科性质和任务所规定,又引导话语体系的构建。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唯物史观,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并立足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并回应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这说明,“为什么能”“为什么好”和“为什么行”这三者并不是并列关系,“为什么行”在这三者之间具有特殊的统领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得出的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重大判断和结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正因如此,如何完整、全面、准确地理解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就具有同等的战略...
天下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天下观如何形成?内在理念是什么?对中国自身有何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辩白者,钱穆先生对此有系统的阐述。钱穆认为中国天下观不是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观。中国天下观是一种心胸,一种道义,它以人文关怀为本。它追求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通之道,而不是消灭差异的大同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大同是大处同,而非处处同。由人总是人,人性善这个大同,求人与人能够心灵、情感相通。中国天...
如何科学总结、评价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涉及如何看待历史和现在、怎样走向未来等大是大非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是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典范。下面,笔者着重就此谈几点学习体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催生了全球史的兴起,推动了含有全球史意蕴的人类文明史研究的迅速发展。在西方,除威尔·杜兰特的11卷《世界文明史》(1935—1968年)外,皮特·N.斯特恩斯、威廉·H.麦克尼尔、费尔南·布罗代尔等人,也都有世界文明史的研究性著作问世。在中国,同样有多种文明史研究成果出版,其中马克垚主编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影响较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
刚刚过去的2021年,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时偕行,广大历史学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凸显时代主题,在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绩。关于这些成绩的举要概述,已经见之于2022年1月10日本报刊发的《2021年历史学学科研究发展报告》。为便于学界进一步了解相关研究状况,我们在保持原报告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分别推出考古学、中国史、世界...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专长,于是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可有下列的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西方知识分子对于“理念论/经验论”、“唯名论/实在论”的争议,是从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现代,始终一贯,没有间断过的。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科学哲学演化系谱中的核心概念。余英时忽略掉中世纪欧洲文化内部的哲学冲突,反倒从“旁观者”的立场,强调“主智论”和“反智论”的对立,用柯灵乌的历史哲学来说,它是用这样的“历史建构”,在找寻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主义”,结果是只看到西方文化的...
自1879年德国人威廉•马尔首创反犹主义术语Antisemitismus以来,国际犹太学界关于何为反犹主义的讨论持续至今。在威廉•马尔以Antisemitismus最初特指现代种族反犹主义的基础上,反犹主义概念呈现出泛化与类型化趋势。概念泛化表现为反犹主义内涵扩大,即在种族反犹主义基础上演变出基督教反犹主义、希腊-罗马反犹主义与新反犹主义等;类型化表现为对反犹主义进行抽象提...
学问无论西东,都是对普遍真理和价值的求索。所以,各个不同文化背景里的史学研究虽然路数不尽一致,但差异主要体现在深度和高度上,并上升到学理层次。影响甚久的“西方中心论”源于近代以来欧美领引世界文明进步的霸权角色和话语,而包括史观在内的现代理论体系多由“西方”学者从西方历史经验提炼而来,兼具普遍的适用性和难以覆盖各个时空的局限性。所以对其的挑战不能陷入非此即彼逻辑,而更应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相互观察与...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