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哲学 法国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675 秒)
新一代法国现象学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方面不断对现象学自身及其历史,特别是对胡塞尔和海德格的原有理论和方法,发出‘回问’(Rückfrage)、反思,甚至批判,另一方面,遵循‘回到事物自身’(zu den Sachen selbst)的原则,针对现实生活世界所遭遇的问题,试图开辟和扩大其理论视野,同时尝试改进原有的现象学方法,创造了新的‘生命现象学’、‘伦理现象学’及实现‘现象学的神学转折...
黑格尔整个思辨的哲学体系可以视为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哲学反映,而绝对自由与恐怖则是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理性批判系列中的一个典型意见。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观念中,整个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政治实践是对自由的辩证历险,它对抽象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暴力与恐怖,要走出这种自由的困境,就必须经历现实的伦理国家的规制。
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但对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解不能止步于其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而应置入启蒙的总体视域中。法国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以自然主义肯定人道主义,但其现实后果、阶级性和理论局限性使其追求的人道主义只能陷于抽象和片面。马克思的批判欲拯救出其中有价值的人道主义思想,使其成为“实践的人道主义”或“真正的人道主义”,真正实现一切人的自由...
C.德拉康帕涅(Christian Delacompagne)问(下同):首先,请允许我问您,您为何选择作者匿名(I’ anonymat)?福柯答(下同):您知道心理学家的故事吗?他们刚刚在非洲腹地的乡村里试放一部简短的影片。他们接着让观众叙述自己所理解的故事。好吧,在这有三个角色的小故事中,观众只对一件事感兴趣:林荫通道和透过树林的光线。
萨特曾是我们最熟悉的法国哲学家, 80 年代国内有大量文章评述萨特。耐人寻味的是,经历了“萨特热”之后,人们似乎感到,法国明快透彻的启蒙传统变得晦涩起来,阅读和理解本身出现了障碍,这使国内学术界和读者对萨特之后的法国哲学敬而远之。 20 年来,国内关于当代法国哲学的研究进展不大,基本上处于介绍阶段。抛开诸多其他复杂原因,纯粹从学理亡研究,我认为改变现状的关键要澄清理解的方法,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在这...
本文从音乐、诗、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方面全方位阐述了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之流变,即所谓唯美主义倾向,它是启蒙时代微妙精神的延伸。现代欧洲艺术放弃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传统理论:一方面放弃了作为理念的形式,而把艺术活动必需的物质材料本身当作形式和艺术欣赏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放弃了西方艺术传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即所谓艺术的不同物质手段只是为了表达或表现感情、观念、外部世界的模...
“裸”,裸体也;“遮”,害羞也。从羞耻之心观察“裸”,或者以裸露目光看“遮”,都在习惯的感受之外。我有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裸”与“遮”的习惯目光,亦具有各自深奥的哲学内含,象征着中西两种文明的冲突,可以引申出我们料想不到的无数差异。我,一个长期研究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一种固定的眼光,偶尔翻翻西方汉学家写的书,遭遇相反方向的注视,恍惚踏进了异域: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本该相当熟悉,可一个洋人...
罗马法以财产和地域为基础的身份人格,人的伦理价值被排斥于人格的构成之外,罗马法上的“财产”之享有,乃是“人格”享有之标志。在古典自然法学说和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的理性与价值得以在实在法中成为人格的基础,财产要素在人格基础上被摒除。较之于法国民法总体财产的“财产能力”或者“财产权利能力”本质而未能扬弃强烈的人格的伦理性,德国民法中的权利能力彻底张扬了人格的权利载体意义,并且为民法的发展创造了至关...
  一、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奇特命运   在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中,胡塞尔《逻辑研究》一书的命运委实奇特。众所周知,胡塞尔自己后来对这一面世于20世纪头两年的奠基性著作的评价,一直摇摆不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即撰写《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时期的胡塞尔,对《逻辑研究》的评价似乎并不很高:他认为这只是他年青时期、即前超越论现象学(pre-transcendental phenome...
  一、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奇特命运  在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中,胡塞尔《逻辑研究》一书的命运委实奇特。众所周知,胡塞尔自己后来对这一面世于20世纪头两年的奠基性著作的评价,一直摇摆不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即撰写《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时期的胡塞尔,对《逻辑研究》的评价似乎并不很高:他认为这只是他年青时期、即前超越论现象学(pre-transcendental phenomeno...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风动一时,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之肇因,后来的“民主”、“理性”、“平等”、“人权”、“无神论”等理念亦发源于此。“在这场震撼西方的运动中,中国,至少是耶稣会士们看到的中国,有它的责任”,[1]启蒙运动中的翘楚如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的重要思想,很多都来自中国儒学,这一点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耶稣会士的“东教西渐”法国人知道中国及儒学,是从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教开始的。1600年...
中国则为外来的生力军,影响所及,使欧洲文化为之划一新时代。”[6]顾立雅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中提及,法国学者朗松专门研究了“大革命”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变情况,认为在六个方面有明显的转向,其中第二“良心是自主的,信条是独立的”,似明显来自儒学。但顾氏以为其他五项,如“不向权威和偏见让步”,“善良和快乐是一致的”,“善非本有,而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等,“每一种最终达到的地步是与《论语》中的和真正早期的儒...
西北师大学报“文化理论前沿”第四辑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几乎成为19世纪中后期以后欧洲文学艺术的创作实验场和哲学美学、文化理论的思想发动机。当我们清理近一百多年西方各种思潮发展脉络的时候,法国艺术家、思想家不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大多站在了开风气之先的位置。艺术上,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野兽主义等等都留下了法国人的身影;文学上,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
内容提要: 海德格尔的思想和政治行为之间的断裂之谜表明了二十世纪的“文化政治”是一种思想的悲剧。在法国哲学语境中,这种“文化政治”被呈现为西方历史和精神逻辑的自我毁灭,它表明西方现代性包含了许诺,也隐伏着杀机。所以,文化政治被解构了,或者说生成了一种解构的文化政治。 关键词:文化政治,海德格尔案件,精神,美学政治化 “文化政治”,是广泛地散播在当代人文学科之中的一个关键词语。一方面,它似乎是一个空...
Abstract This is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volume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1997) edited by Stuart Hall. The question-"Does visual...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