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思潮相关记录46条 . 查询时间(0.266 秒)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三种相关思潮的基础上,后一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思想流派。其中,那些根据现实发展而不拘一格地吸取他人长处,提出新的解释,作出新的决策,并尽可能付诸实践的思想家所产生的影响最大。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新思想在总体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其所引导的斗争实践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社会历史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发展的,其中有“常”有“变”,既有“常中求变”,亦有“变中求常”,表现为二者的辩证发展。社会变迁是“常”与“变”的总相,也是其转换的枢机,因此“通古今之变”成为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每当社会变迁开始萌动与发展时,人们就会思考“常”为何“变”、如何“变”,身处其中又当如何应对与自处,这些思考就形成了各种历史思潮
在人类社会的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上,在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的积累下,常常会出现一种“思潮”,即群体性的思想、认识、价值观、诉求和呼吁的潮流,涌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对历史的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性质和形成机制,是学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中国,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动和发挥显著的作用,主要是近现代时期的现象。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与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联合举办了“欧美极右翼思潮”学术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历史思潮研究,2021年12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历史思潮研究室举办了“新时代历史思潮研究”学术研讨会。鉴于疫情防控,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历史理论研究所历史思潮研究室负责人高希中副研究员主持,历...
2022年3月1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解析和批判》课题工作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知幾厅召开。这是继3月11日开题报告会之后,该课题组召开的又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杨艳秋研究员、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以及项目组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出席。会议由项目首席专家夏春...
在近代中国观念史上,五四以后“文化”话语兴起,但它并未取代近代主流思潮中的“文明”话语。德国式的以“文化”反对“文明”的思想战,并没有在中国发生。中国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文明”与“文化”是构成中国现代性的两大元素。清末民初,对“文明”的追寻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旋律。五四以后思想界“文化”主题的浮现,表征着观念史上“文明”与“文化”话语语义融合的趋势。清末民初“文明”变革的主调由此演...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梁民愫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变迁研究(1930~1990)》(项目批准号为:11BSS002),最终成果为专著《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变迁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初庆东、黄璐、罗峻、颜英、范莉莉、郑白冰、袁瑞龙、杨春吉。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渊源久远,学派内部前后两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分别开拓并逐渐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研究领域,英国...
讨论 “晚明劝善思潮的宗教性与世俗性”这样的一个话题, 首先要证明这个话题是否存在且有意义:晚明劝善思想能否称之为一种思潮?什么是宗教性?什么是世俗性?一种思想被称之为思潮, 是因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是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了一定数量人的社会愿望。晚明的劝善, 称之为思想运动或思潮均不为过, 因为有众多的儒家士大夫投身于当时的劝善理论与实践当中, 其中著名的有吕坤、杨东明、高攀龙、袁黄、陈龙正、刘宗周...
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但这股思潮仍不时变换门庭、沉渣泛起,既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也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正需要凝聚思想共识,汇聚中国力量。继续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全面、深入的批判,是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历史虚无主义在新中国兴风作浪,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情况。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屡遭批驳,声名狼藉,但一直没有归于沉寂,仍不时掀起波澜,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绝非偶然,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有着紧密关联。从世情的变化看,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骤然陷入低谷。西方世界因“不战而胜”而洋洋自得,有人甚至抛出“历史终结论”。中国作为...
词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词义的发展演变除了语言自身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外因就是社会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变化。我们从“政体”与“国体”这两个词义的嬗变,既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程,又可以看到相继吸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与无产阶级政治学的情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现代汉语词汇中保存着历史发展、时代更替的大量信息,承载着民族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深刻反映着“古...
弗格森在其史著中既肯定了历史的进步,又表现出了大量厚古薄今的观念,致使众多学者对弗格森是否是历史进步论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实际上,弗格森赞成的是一种曲线型的历史进步。一些学者将弗格森这种厚古薄今的观念,归因于他有特殊的高地情结。事实上,这同他的高地背景并没有特别的联系。他的崇古抑今的观念是因其对美德的重视,而他在考察人类历史进程时,如此强调美德的作用,是同他的政治思想、他对历史的考察和苏格兰启蒙...
中日两国在史学发展的历程中,都出现过强劲的疑古思潮。中国自古史学遗产丰厚,疑古思想的发展也源远流长,至清代乾嘉时期,有崔述撰著《考信录》,学术成就粲然,对近代日本和中国的疑古学者都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引进德国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理念,结合中国传入的考据学方法,形成一股近代化的疑古思潮,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形成津田左右吉的“日本神代史抹杀论”,中国在同一时期则出现顾颉刚为代表的古...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学界以"后"相标榜的各种理论思潮风起云涌,似成蔚然大观之势,但实际上当中国后学的始作俑者从西方现代理论自我反省的边缘地带获得沟通两个世界的合法通行证时,却抛弃了后现代理论本应具备的有效反思能力;其后风行于中国大陆学界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不但在西方的各色殖民话语面前显得身份暧昧,又与中国自身文化脉络中的种种遗绪纠葛不清,同时还不知不觉地承担着在中国将现代化叙事进行到底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