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小黄河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0.121 秒)
认知与实践是一对重要的哲学概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也受到历史环境和具体条件的制约。明清时期,以阎绳芳、渠殿飏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已经揭示了昌源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基本原因,即上游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森林覆被减少,从而引发水土流失,最终导致下游洪水灾害频发。他们构建了一个“人类活动—覆被变化—水土流失—洪水灾害”的关系链条,但用风水镇煞法这一“偏方”作为治理良药。
明代黄河下游河道在嘉靖二十五年前后并未实现合流,虽然此时徐州以上的上流河段单股河河型初步形成,但徐州及其以下的下流河段却呈现出散乱的分流态势。嘉靖初年,明廷在河道治理问题上进行过广泛讨论,但此时的黄运问题不同以往,黄河被人为地导向徐州,并在堤防的作用下实现了局部合流。在政治、环境、思想等层面出现重大变化的嘉靖朝,诸多黄河本身以外的因素也给河道治理带来了极大掣肘。
近代黄河流域生态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相关领域人士的持续关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水利及相关专业知识群体从探求黄河“上旱下泛”的根源出发,指出欲根治黄河,必须调节中上游的气候、治理沙漠、恢复植被、开展水土保持;由此扩展,论证了植被在民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功效。基于此,以根治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发展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农牧业为鹄的,向政府提出了相关建议。政府接受并萃取建...
历史上,滹沱河进入黄壁庄(清代属平山县,今属石家庄市鹿泉区)以东的下游平原后纵横冲荡、频繁改道,在宋代即被称为“小黄河”,至清代变得愈加善淤、善决、善徙。实际上,海河流域的永定河、漳河亦有“小黄河”之称,这缘于历史时期黄河对海河流域地貌形态和水系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在这几条“小黄河”中,滹沱河的生态变迁在海河流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明清时期治理黄河,在今兰考以下河段南北筑堤,形成长逾千里、宽约数里至数十里的河道。河道除行水外,尚有面积广阔的河滩。鉴于河务、漕运之重,国家奉行“不与水争地”,严禁垦殖。1855年黄河北徙,故道成地数百万亩,但复故与否,清廷内部争论未决,直至辛亥鼎革仍无明确措置。民初,主政江苏的冯国璋为辟财源,上呈中央,欲将故道之地划归地方处理。然而,变卖官产已成北京政府开源之既定政策,冯的计划落空。袁世凯死后,...
改革开放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恢复,并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流域各地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机遇,围绕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条件的目标,启动了全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新成效和成功的新经验。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
黄河治理作为清代“国之大政”,清中期时陷入困境。嘉庆帝曾颇感费解与困惑,为何“就现在政治而论,惟南河工程最为重大”,数年以来,“堵筑工程岁无休息,而所办迄无成功”?并分析认为“此必经理不得其人,筹办未能扼要”。后人在研究中则将其与国运中衰勾连,指出河政窳坏为清王朝统治日薄西山的重要体现,同时亦反过来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朽。
凌汛是因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水位壅涨现象,发掘清代档案等史料,结合当代科学研究,可知清代黄河下游凌汛的生成,是热力、河道、水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演变过程可分为结冰期、封冻期、开河期。清代黄河下游的凌汛对于堤防、运道、民生、吏治等产生了直接影响。在采取整治河道、修固堤埽、打凌破冰等工程措施的同时,也有管理监测与治理观念等对策。咸丰五年(1855)黄河于铜瓦厢改道之后,黄河下游的防凌主体也由...
黄河是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与母亲河,一直是水利史和自然灾害史领域研究关注的重点,已有诸多通论性的经典论述。宋代是黄河自汉安流八百余年后重新泛滥的重要时期,国内外学者亦有精深研究,代表者如著有《宋代黄河史研究》(东京:御茶の水书房,1978)的日本学者吉冈义信等。河北大学郭志安教授《北宋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在前贤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水利史与自然灾害史两个大的方...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一直以来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黄河既以其灌溉、航运之利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同时又因其善淤、善决、善徙而极易引发水灾,这就使如何让其更好兴利除弊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件大事,而对黄河的研究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长期关注。不论是黄河水灾的频度、社会危害的严重程度,还是水灾救助手段的多样化、防治机制的完善、技术与经验的继承和创新、农田水利资源的开发程度等...
毫无疑问,自古以来黄河便不是一条安流。“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的特性,“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更是它的真实写照。沙多并非黄河决口泛滥的唯一因素,暴雨洪流的源头大多来自中游。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发生大改道,全河改流山东,改夺淮入黄海为夺大清河入渤海,奠定了现代黄河下游格局。自1920年代开始,关于改道的形成原因就形成了“或然论”(强调太平天国战争影响)和“必然论”(强调黄河下游地质构造影响)两种观点。本文完善了“或然论”的观点,认为造成黄河必然改道的原因主要在于乾隆后期以来一系列的河务问题累积,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这些因素集中爆发,导致铜瓦厢由决口迅速发展为全河...
黄河提供了适宜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资源,使青藏高原以下的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中心之一,发展出灿烂而辉煌的华夏文明。位于黄河中上游两岸的河套地区(西至贺兰山,东到呼和浩特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至鄂尔多斯高原)依托黄河带来的自然条件,从汉武帝设立郡县直至东汉初年的一百多年间,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尤其体现在农业方面。这与汉政府的大一统思想及在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政策息息相关,也是汉政府巩固北疆战...
2021年5月12日上午,“开展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媒体会议室举行。青海省文物局副局长许世臣、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陈于柱、甘肃省文物局有关处室负责同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要领导、中层干部以及专家代表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赵剑飞主持。
第三届水域史“工作坊”学术论坛于2021年4月24日在兰州大学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20所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中国历史上人与水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学术领域,“水域史”聚焦历史上因水而形成的各种空间以及依水而生的各类人群,涉及历史学、人类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等诸多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融合特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