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历史学 中国史学相关记录110条 . 查询时间(0.186 秒)
在新的世纪里,如何把中国史学继续向前推进,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新中国的历史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但无论成就还是挫折,新世纪的史学总要在这个基础上向前发展,因此,对新中国史学的成就和挫折进行回顾,吸取经验教训,就成为开创21世纪史学新局面的一项重要工作。题为“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的学术研讨会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召开的。 2...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25—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8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就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见解,予人启迪;同时也提出不少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发人深省。现将这次学术研...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自序     中国史学       2007/12/28
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史学界逐步展开了关于历史学领域的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是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开始而不断扩大范围的。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关于理论问题的讨论走向高潮,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理论热”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个参与者,总是伴随着困惑,激情,思索等等。其间,或是在他人的启发下,或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所得,我以为关于上述讨论,有三个问题是...
2001年11月25—27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了“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全国8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探讨的问题有:(一)回顾唯物史观在20世纪的历程;(二)当前中国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基本形势的估计;(三)2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作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推动了20世纪...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国际研讨会,于10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师渠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龚书铎教授、美籍华裔学者汪荣祖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在为期2天的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及中外史学交流这一主题...
瞿林东著《史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是《中华文化通志》“学术典”中的一种。《中华文化通志》以志的体例和旨趣,意欲勾勒中华文化的整体面貌。其中《史学志》则致力于反映作为中华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史学的面貌、成就与特点。 《史学志》全书九章,分两大部分:第一、二章概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是从纵向上阐明中国史学的简史;第三至第九章是从横向上阐明中国史学的一些重大问题。其中,三、四、五章...
严耕望(1919-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以字行,安徽桐城罗家岭人。其字号系取晋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之意,这与其毕生躬耕于史学之土地,砥节砺行的治学态度极为契合。严先生20世纪40年代初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初任职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再转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4年应聘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研究所任教,1970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
张越新著《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2007年3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全书三十万字,共九章,讨论五四时期中西史学、新旧史学的碰撞和交融,阐述了中国史学从观念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的一次重要革新过程。 (《史学研究网》2007-3-31)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即将到来。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中国史学,它经历了曲折崎岖的路程,也取得了伟大丰厚的成绩。这一百年内产生了不少杰出的历史学家。像王国维、梁启超、陈垣、陈寅恪、胡适、顾颉刚、钱穆、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等,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情况。杰出的历史学家,一百年出不了几个。两千多年前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死后一百多年,产生了班固;班固死后五十多年产...
本报讯 近百年来,有不少反映各朝各代历史的断代史著作先后问世,但由一家出版社独立出版完整权威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却从未有过。上海人民出版社历时半个世纪,历经三代编辑薪火相传,终于完成了这套体现中国史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史学出版工程。该系列专著将于近日整套推出,全套共13卷16册1000万字,堪称白寿彝为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的姐妹篇。“中国断代史系列”出版以后,与《中国通史》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构成我国...
2006年10月7-9日,“新中国史学发展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召开。出席会议的特邀著名学者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的庞卓恒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根蟠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的沈长云教授。参加会议的课题组成员有:首都师范大学的邹兆辰教授,南开大学的李金铮教授,以及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的贾俊民教授、张剑平教授和王荣华教授。河北省社科规划办和河北农大科技处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日]《中国史学》总目(1-13)     中国史学       2007/12/25
中国史学》由日本佐竹靖彦教授主编,每年一卷,每卷的主题,按照第五卷以后的法制史、政治史专号,社会史专号,思想、文化史专号,经济史专号,国家史、制度史专号,先秦两汉史专号,魏晋隋唐史专号,宋元史专号,明清史专号次序循环。  辛德勇负责中国大陆的组稿工作。每期在中国大陆组稿,一般是两篇综述评议性文章,一篇研究论文。欢迎赐稿。联系信箱:xindeyong@yahoo.com.cn第一號(1991)...
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史学史和少数民族史学史学史的研究现状,揭示了中国史学史和少数民族史学的辉煌成就而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极其薄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加强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的重大意义,并就建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学术界不少人为中国史学缺少系统的理论建树而感到遗憾。其实这是从以西学为蓝本的现代学术视角而论中国固有之史学的,其中不乏西方中心论的印迹。西方史学之富有理论源于其形而上学的学术传统与逻辑(实质)主义的运思理路,而汉语文思考的非逻辑主义(或日历史主义)使其不离事而言理,即体用不二,道器舍一,史学重在述事、征实与会通,这与西方史学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探究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从理论的角度去看传统中国史学的贯通...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中国史学史》于2006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约240万字。该书的首卷是白寿彝先生二十年前写成的,198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作为六卷本《中国史学史》的第一卷出版,除了包括“导论”(即86年版的“叙篇”)和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即86年版的“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外,还增加了白寿彝先生的9篇文章作为附录。该书的第二卷为“秦汉时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