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哲学 文本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0.095 秒)
自近代以来,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神话”感召下,人们对科学知识以及作为其物化形态的物质财富的单向度追求,破坏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使人类陷入了“精神的遗忘”。多维度的整体性的文化也因此成了单向度的物质文化并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造成并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否定性维度。因此,要扬弃异化文化,就必须重建人类的精神文化,即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并以此作为文化之舟的航行之舵。如此,...
研究西学,我们既不能按照西方人研究他们自己的东西那样去研究,也不能简单地借他人的钥匙开自己的锁,而是要借中国的问题意识切入西方学术,这样以中国的问题意识来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的历史,就不能仅仅流于对材料的搜集、说明和介绍,而是要在西方音乐美学史这个他者中发现或揭示那能够映现我们这些非西方学者本己的文化意识、学术历史以及任务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此地产生,以至于它在本质上隶属于中国,而不属于西方,这样的西学...
在当代观念艺术中,人体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被观念化了的社会文本。本文旨在从艺术家与城市空间之关系的社会角度,考察西方当代摄影艺术家怎样通过展示女性身体而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隐秘之处,探索其中女性性从业者的身份问题,从而在当代批评理论的语境中,揭示观念艺术中身体图像和身份问题的社会意义。 本文在论述中借用了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和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一些精神分析概念,也使用了诸如“文本身体”...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序          2008/1/7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 序天玄悟莫盛于知化,微言莫难于语变。穷变化之道者,其唯尽性之功乎。圣证所齐,极于一性。尽己则尽物,己外无物也。知性则知天,性外无天也。斯万物之本命,变化之大原,运乎无始,故不可息;周乎无方,故不可离。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与天道,岂有二哉?若乃理得于象先,固迥绝而无待,言穷于真际,实希夷而难名。然反身而诚,其道至近,物與无妄,日用即真。睽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非...
柯小刚著《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附录:与本书主题相关的海德格尔原著文本摘录和选译 说明:本附录所辑选的海德格尔德文原著的译文片断,都是与本书主题直接相关的一些文句或段落。它们是笔者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从海德格尔著作中摘录和翻译出来的,在本书的行文当中亦多所引用。现集中选辑于此作为附录,以期对全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形成一个总体的文本根据的支持。此外,由于这些摘录...
上个世纪最后大约25年的时间里,学者们讨论较为热烈的一个话题是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通行本《老子》的关系问题,这包括篇次、章次、文字、文句和思想的异同等几个方面。其总体倾向是以帛书《老子》甲、乙本为绝对标准,来裁判《老子》诸本的是非。在这样一种研究心态之下,难免盲目和短视,或者执一以害道,或者看不清《老子》文本发生、发展的内在观念、规律和方向,因而不能不说产生了许多错误的看法和痛快一时的观点。几...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第一书”,理由是多方面的。其中直接的理由有二: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私人作者编写而成的“书本”(时间最早)以及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人数最多)。从内容上说,除了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历史影响外,《论语》思想内容的日常经验性使其易于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表现彼此相容,包括现代西方思想理论。《论语》的历史独特性和其题旨的现代相容性表现出一种可参与现代伦理学学术讨...
部分,似乎不为现代理论家重视。新儒家中亦有人因此而主张中国“第一书”不是<论语>,而是<易经>者。因为后者似乎为儒学提供了某种理论性基础。有关“理论性”概念的这种简单化态度其实妨碍着对<论语>意义和价值的确当理解。究竟应把<论语>看作中国第一书还是应把<易经>看作中国第一书,表现了现代研究者在伦理学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不妨设想一下:能够为人类提供普适伦理学“普遍项”的根本不可能是《易经》,却有可能...
在先秦儒家诸多文学作品中,“慎其独”无疑乃是其中的一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因而先秦儒学又被称作“慎独之学”。但古往今来,人们对此的认识和理解却五花八门、并不统一,遂使这个独门之学至今沉潜书海,湮没无闻。而本文的用意就在于,通过对先秦儒家传统和新出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着的“慎独”思想的全面钩沉与爬梳,藉以阐明这一学问的志趣和指归就在于先秦儒家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中庸之道”。
春秋穀梁学基于《春秋》的原典精神,通过《春秋穀梁传》、《春秋穀梁传集解》、《春秋穀梁传注疏》层累地解读了《春秋》的政治、伦理和史学思想,具体形成了倡导民本和贤君的“王道”政治思想,以三纲和忠孝为内核,家国同构但以尊君为“天道”的伦理思想,以及以实录和褒贬惩劝为“书法”的史学思想。由于春秋穀梁学这些思想忠实地传达了孔子作《春秋》的真实意旨而成为《春秋》的解人,应值得后人研究和珍视。
本文基于文本诠释学(textual hermeneutics)的研究,旨在提出一个解读早期文本的新策略。文本意义一概念可鉴别两层不同的涵义: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我将主张原先意义和历时意义的区别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限制任性解读和无限度符号演绎(unlimited semiosis)的有用策略。从而进一步说明这类区别是一个诠释权宜之计 (hemeneutical expedient),纵使文本的原先意义...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孔子有一些道德概念可被发展成心性论,但他本人却没有成型的心性论。又如孟子有一些有关心性的论旨,但他本人却没有成型的“心性与天道相贯通”的形上学。寻求“了义”或“本义”除了掌握经典传统中的理论基型(包括基本概念与基本论旨)之外,也要确定某一被诠释的经典所包含的理论或可被理论化的论说是否经过诠释后满足一些理性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内部融贯性”、“架内指涉的相应性”及“完备性”等,其...
王艮“淮南格物”说源于对《大学》文本的独特自解,由此而使其学说体系与阳明分途而行,并借之确立了泰州学派特有的理论旨向。虽然学界也曾尝试对之做过一些解释,但因对这一论说实际存在的复杂性缺乏估计,未曾涉入对其概念布局、概念间纠缠关系等的切实了解,以至也难以掌握其内在运行的规则与特点等。本文即以这一念虑为基本的出发点,对作为淮南格物论重要支点的其中四组概念做了细致分析,以望能借此重构出淮南格物论的一个深...
壹 19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中国很多大、中城市与乡村交界的“边缘”,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之所以“独特”,不仅因为在“全球化”趋势中的世界其他地方难以找到与之相同的东西,而且主要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公共消费空间”——“农家乐”。这种公共消费空间既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赞同、许可和鼓励,也得到了“大众”的欢呼、拥戴、享用和陶醉。这种上下一致赞同和享用的情况,即使在当...
当学术发展的讨论具体到学科检讨层面时,我们必须得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哪个应该是首选的领域?我们选中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有三: 其一,长期以来,马哲都是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存在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的话语方式下,马哲甚至淡忘它了自己的“学科性”; 其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武器,不仅使其它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而且使马...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