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朱熹相关记录99条 . 查询时间(0.079 秒)
《论语》“侍坐”章曾晳讲的暮春出游得到孔子的赞许。朱熹注与他人不同,他一方面引申到天理人欲方面,另一方面提出“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儒家思想以道德规范人的行为的反思。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义务论,有时容易导致僵化与伪善。现代社会需要以中庸之道平衡各家思想,提倡自尊尊人,培养容忍的精神。
关于人性物性的不同,人之道德善恶、智慧高下的区别,程朱以“气禀”之说来加以解释。就人而言,朱子说:“人所禀之气,虽皆是天地之正气,但衮来衮去,便有昏明厚薄之异。盖气是有形之物。才是有形之物,便自有美有恶也。”(《朱子语类》卷四)人所禀之气有昏明清浊的差别,“故上知生知之资,是气清明纯粹,而无一毫昏浊,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学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必学而后知,必行而后至。又其次者,资禀既偏,...
朱熹新论     朱熹  闽学       2013/8/9
本文意在阐明《闽学述论》之朱熹研究新论在于:对朱学进行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重构,论定闽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性、思辨性相类;对朱学进行中学、西学、马学之阐释,论定闽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 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同时还认为,要辅助自 然,必须“至诚”、“尽性”而达到“无人欲之私”,应当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之理,并据此合理地对待自然,使之 各得其宜。显然,这不仅是为了人,而且也是为了自然,应当是一种与当今备受质疑的人类中心论不同的、以 ...
朱熹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深层的生态哲学”。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朱熹对生态伦理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功用和行为实施等方面的观点,挖掘其哲学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以期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伦理依据和思想资源。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取决于人类自身态度,落实到人类的具体行动中。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中:“所有对事事物物的理解体会,都只是为了达到对那个伦理本体的大彻大悟。而这种彻悟也就正是‘行’——伦理行为”…(‘。朱熹通过阐发“天、地、人”三材之道,阐明自然界中人的作用及具体实施问题。
朱熹作为中国经学史上宋学的集大成者,其经学思想不是偶然、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和思想认识根源,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时代思潮的兴起、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探讨朱熹经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对于客观地认识朱熹经学的时代特征、思想特质、理论构成及其在宋学中乃至在整个中国经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识朱熹经学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把朱熹经学...
朱光潜和朱熹     朱熹  朱光潜       2009/11/12
朱光潜一生爱诗,研究诗,对于诗歌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理解。熟悉朱光潜的人都知道,他对一首诗特别推崇,经常拿来自勉,也勉励他人,甚至把它作为自己“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座右铭”。这首诗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大学》观     《大学》  明明德  格物致知       2009/11/12
旨在探讨朱熹的《大学》观,即朱熹对《大学》的解释中所体现的理学思想,朱熹通过对《大学》文进行补移,将其变成宣传理学思想的理想蓝本。他在解释《大学》的过程中,利用理学的理气、心性等命题完成了对于《大学》中明明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并指出了至于至善的方法与途径。
《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是朱熹四书学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的内容之一,是将伏羲、神农和黄帝引入道统,置于尧舜之上,并将道统心传之源上溯至太极。在儒家经典中,羲、农、黄三位圣王见于《周易·系辞传》,而太极范畴亦出于《系辞传》,故朱子的新道统说乃是根植于易学的。朱熹在其四书学代表作品中推举伏羲,又将太极观念作为道统之源,说明其四书之学乃是以易学为依据的。朱子学中《易》与四书的这种关系,说明朱...
2009年6月6日—7日,四川省朱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西昌市召开。此次研讨会是由挂靠于我校的两个省级学会——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主办,西昌市政协文史委、西昌学院、西昌市朱熹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协办。会议的召开受到西昌市委、西昌市人大、西昌市政府、西昌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件第四编第四章 朱熹的学术生涯及其理学集大成。
朱熹眼中的“江西之学”     江西之学  朱熹眼       2008/11/5
南宋时期,在福建崇安和江西金溪同时出现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朱熹和陆九渊。他们生同朝,学同源,但学术主张和学问方法却燕越异趋。朱熹称陆九渊的学说为“江西之学”,称陆门弟子为“江西学者”,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开始有了自己学术形象的代表。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学课件:第二十四讲:朱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